Buddhism Series 6 - Schools 《佛教叢書6-宗派》
Satyasiddhi School - The History and Continued Tradition of the Satyasiddhi School 成實宗 壹、成實宗的歷史傳承
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.
成實宗 壹、成實宗的歷史傳承一、概說
成實宗以《成實論》為所依,故名成實宗。成實,旨在解釋如來所說經律論三藏中的真實義,因此訶梨跋摩在《成實論》自述:「廣習諸異論,遍知智者意,欲造斯實論,唯一切智知。諸比丘異論,種種佛皆聽,故我欲正論,三藏中實義。」
成實宗宗祖為中印度的訶梨跋摩(梵Harivarman,劉宋時稱師子鎧),約生於佛陀入滅後七百年至九百年間,初於究摩羅陀處修學小乘薩婆多部(說一切有部)教義,認為迦旃延所迼大阿毘曇(即《發智論》)「浮繁妨情,支離害志」,繼而研習大小諸部,乃撰述《成實論》,批判有部理論,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國,王譽稱為「像教大宗」。其後於印度的弘布情形不詳。
姚秦弘始十四年(四一二),鳩摩羅什譯成此論,由門人僧叡講述,曇影整理諸品,分立五聚,深得羅什讚賞,僧導製作《成實論義疏》,道亮則撰有《成實論疏》八卷。僧導涉跡南地,住於壽春東山寺(導公寺),大張講席,講述三論、成實。繼至建康講述,首開南方研習《成實論》的風氣。門人僧威、僧鍾、僧音等,也都善於此論。同時,又有道猛奉敕住於建康興皇寺宣講《成實論》,或謂其屬僧導系統,有門人道慧、智欣,亦先後敷演《成實》。
宋泰始中(西元四六五-四七一年),慧隆(西元四二九-四九○年)應劉宋明帝之請,在湘宮講說《成實》。玄暢在江陵作《訶梨跋摩傳》一篇。智順(西元四四七-五○七年)精通《涅槃》、《成實》。南齊永明七年(西元四八九年)十月,竟陵文宣王請僧柔、慧次在普弘寺講《成實》,並與諸論師摘要《成實》,使辭約理舉,易於研尋,而成《成實論抄》九卷,由撰《三宗論》的周顒作序。此時,《成實》已被視為大乘論及般若系統的論書。
僧柔、慧次的門人智藏、僧旻、法雲等,為梁代的三大法師。智藏撰有《成實論大義記》、《成實論義疏》,傳法於僧綽,僧綽傳法於警韶、慧暅、洪偃、慧勇等。警韶在楊都白馬寺、慧暅在徐州中寺講《成實論》數十遍,慧的門人智琳在丹陽仁孝道場亦講此論。僧旻撰有《成實論義疏》若干卷,門人有慧韶、寶淵、道超、僧喬等,與法雲的門人寶海皆善《成實》。梁武帝天監年間(五○二-五一九年),袁曇允撰有《成實論聚抄》二十卷、慧琰撰有《成實論玄義》十七卷。洪偃於陳代天嘉五年(西元五六四年)撰《成實論疏》數十卷。寶瓊住楊都大彭城寺,講《成實》數十遍,撰有《玄義》二十卷、《文疏》十六卷,門人有慧布、道莊等。
僧嵩是羅什的弟子,在彭城弘揚《成實論》,形成北方系統。門人有僧淵、曇度、道登、慧球等,曇度在北魏都城大同開敷講席,徒眾有千餘人,並撰《成實論大義疏》八卷。慧嵩在徐州講《成實》。北齊的道紀對於《成實》也頗有心得。
至隋代,解法師為宣講此論的名師。靈裕(西元五一八-六○五年)撰《成實論鈔》五卷。智脫住長安日嚴寺,講論數十遍,並奉煬帝之命撰《成實論疏》四十卷。惠影撰《成實義章》二十卷。道宗住慧日道場講此論。另有神素、明彥、曇觀、慧休等,皆善《成實》。
至唐代,有法泰、道慶、慧日、智琰等諸師。玄奘入竺之前,也曾就趙州道深修習本論。高麗的慧慈、慧觀,百濟的慧聰、觀勒法師等,皆通《成實》、三論,百濟的道藏撰有《成論疏》十六卷。在日本,因成實宗與三論宗同時傳入,所以此宗多附於三論宗而共習之,聖德太子嘗就學於慧慈、慧聰、觀勒法師等,作三經疏,以《成實論》為法相的入門。
本宗的研究盛行於南北朝時代,尤以南朝梁代最盛,至唐代諸師判其為小乘後,研究者遂日益減少。又推測由於大乘佛教的趨勢,《十地經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的流布,及三論學逐漸興起等原因,因而使本宗衰落不傳。
二、南方壽春系與北方彭城系
(一)南方壽春系
僧導約於西元四四○年,從長安來到南方的壽春地方弘宣《成實》,其後傳法給僧鍾、僧威、僧音、曇濟、道猛。道猛在南京大弘《成實》,門下著名者有道慧、道堅、慧鸞、慧敷、僧訓、道明等,其中道慧、道明最為傑出。道猛與曇濟又有共同的門人法寵,更是與梁代三大法師的法雲、僧旻、智藏齊名,但時代稍後,約晚於三大法師二十年。此外,道明有門人寶亮,也是當代名僧,傳承僧柔、慧次之法。
僧導(西元三六二-四五七年)鳩摩羅什大師門下最善於《成實論》者。長安人,十歲出家,聰穎奇俊,志向好學,晚間以薪火為照明。受具足戒後,參與羅什譯場,任參議、審定、筆受之職,著有《成實義疏》、《空有二諦論》、《三論義疏》等。
於劉宋武帝裕西伐長安,平定關中之後,受武帝的付囑,輔佐其子桂陽公義真免於西夏王赫連勃勃之難。劉裕感恩僧導的偉德,乃令其王族子姪等共禮為師,並為其於壽春建立東山寺(俗云導公寺),受業者千餘人,從其學《成實論》者,稱壽春系成實派,為成實學派的先驅。當時正值北魏迫害佛教,僧侶避難投之者數百,導公必厚以衣食住處,又為死者設會行香。劉宋孝武帝即位,奉詔住於建康中興寺。孝建初年,受敕於瓦官寺宣講《維摩經》,武帝率百官公卿親臨於法席,導公謂帝曰:「護法弘道,莫先帝王,陛下若能運四等心,矜危勸善,則沙土瓦礫,亦為自在天宮。」帝稱善受教,在座百官等咸感法悅。後辭歸壽春,世壽九十六歲。有弟子僧鍾、僧威、僧音、曇濟、道猛等,均為成實名家。
曇濟《七宗論》的作者。河東人,十三歲隨導公住東山寺。專研《成實》、《涅槃》。宋孝武帝大明二年(西元四五八年),渡江住南京中興寺。
道猛(西元四一一-四七五年)西涼人,年少即遊歷燕、趙,英名遠播,後依止僧導受學諸論,尤以「《成實》一部,最為獨步」,由此大化江西。元嘉二十六年(西元四四九年)東遊京師,於東安寺續開講席。明帝為其在建陽門外建立興皇寺。後奉敕開講《成實》,帝與公卿百官皆親列法席,盛況空前。由此興皇寺成為《成實》重鎮。元徽三年,示寂於東安寺,世壽六十五歲。興皇傳成實法的門人有:道慧、道堅、慧鸞、慧敷、僧訓、道明、法寵等,人才輩出。其中道慧,於道猛講《成實論》時,有張融問難。道慧奉道猛之命,與張融辯論《成實》要義,「機挫其鋒,言必詣理」。其後道慧住莊嚴寺,世壽三十一歲。法寵則於梁代與三大法師齊名。
智欣(西元四四六-五○六年)初隨棲靜寺僧審出家,後受業於東安寺道猛,研習《成實》,被譽為門下第一俊才。智欣初開講時,聽眾就有八百餘人。天監五年,世壽六十一歲,示寂於鍾山宋熙寺。
法寵(西元四五○-五二四年)河南南陽人。十八歲出家,曾住興皇寺,追隨道猛、曇濟學《成實》,又向長樂寺僧周學《雜心》、《毘曇》。受梁武帝尊為「上座法師」,天監七年(西元五○八年)敕住宣武寺。於普通五年示寂,世壽七十四歲。傳法弟子有慧開(西元四六九-五○七年)、慧勇,均為梁、陳時代的《成實》名匠。
慧勇(西元五一五-五八三年)承受龍光寺僧綽及建元寺法寵《成實》思想。雖屬三論學派,《成實》造詣頗深。
寶亮(西元四四四-五○九年)十二歲出家,師事青州道明法師。二十一歲入建業中興寺。袁粲認為寶亮乃非常人,是天下瑰寶。後來以居東萊弦縣之親歿,而回北地。曾接受文宣王敦請,移住靈味寺,宣講眾經。尤其講《涅槃經》達八十四遍、《成實論》十四遍、《勝鬘》四十二遍……,打破講述記錄。其僧俗弟子有三千餘人,受教門徒也常達數百人。
(二)北方彭城系
僧導在壽春廣弘《成實論》,影響及於江南一帶,其一派稱壽春系;此地僧嵩的系統則為彭城系。
僧嵩為羅什弟子,於羅什示寂後,住徐州彭城白塔寺,大力倡導《成實》,形成江北的彭城系統,但其法系影響則遍及南北各地。有著名弟子僧淵、法遷等多人。
僧淵(西元四一四-四八一年)穎川人,北魏司空儼的後代。具戒之後,以佛教義學為主,住白塔寺,隨僧嵩受《成實》、《毘曇》。學論三年,慧解之譽,馳於遐邇。風姿偉岸,含吐灑落,隱士劉因之捨所住山,建構精舍,迎請淵住持,西元四八一年示寂,世壽六十八歲。弟子有曇度、慧記、道登、慧球等。
曇度(西元?-四八九年)江陵人。先於徐州從僧淵受《成實》,獨步當時。魏孝文帝聞風慕德,遣使徵請。於是住魏都平城,法席大盛,學徒四方來從,門下千餘眾。撰著《成實論大義疏》八卷,盛傳北土。與同門的慧記與道登(西元四一一-四九五年)均受北魏朝廷重視,尤其道登,常在孝文帝左右,時受文帝諮詢。
慧球(西元四三一-五○四年)扶風郡人,世為冠族。十六歲出家,依止荊州竹林寺道馨修學。後至彭城從僧淵受學《成實》,三十二歲返回荊土,盛弘《成實》於荊、楚之間,中興元年(西元五○一年),受敕為荊州僧主,西元五○四年示寂,世壽七十四歲,有譽當世。
慧次(西元四三四-四九○年)冀州人。初出家為志欽弟子,後遇徐州法遷,貫解當世。此後慧次隨法遷南至京口,住竹林寺。十八歲在彭城地方已經「解經通論,名貫徐土」。具戒後,頻講《成實》及《三論》,之後再次來到南京,止於謝寺。門人有謝寺的僧寶、僧智,長樂寺的法珍、僧響、僧猛、法寶、慧淵等,均為時論所宗。
僧柔(西元四三一-四九四年)屬南方系統,與慧次以《成實》揚名於南京同一時地。丹陽人。依止弘稱出家。弘稱,洛陽臨渭人,聲譽早彰。柔隨其教,方等眾經、大小諸部,皆徹玄源。年過弱冠,便登講席,聲振遐邇。齊朝建寺護僧,尤重德學義僧,「以柔耆素有聞,故徵書歲及」,又「文宣諸王再三招請」,乃駐錫於定林寺,「四遠欽服,人神贊美」,南齊文惠太子及文宣王均禮之為師。「柔兼德居宗,當之弗讓」。西元四九四年,奄然而化,世壽六十四歲,名僧僧祐與其「同止歲久」,為立碑於墓。由劉勰製文。弟子有僧紹、僧拔、慧熙。三大法師亦隨其學。
《成實宗》的南、北兩系,至僧柔、慧次時代,均會集於南京,至僧旻、法雲、智藏、法寵時代而大興。
三、梁代三大法師
《成實論》的弘揚,自羅什的門人僧導從關中到南方壽春(今安徽壽縣)廣為發揚,形成了南方壽春系的成實師系統;僧嵩從關中到北方彭城(今徐州)弘揚,形成北方彭城系的成實師系統。僧導、僧嵩均將《成實論》與三論共同弘揚,並未以「成實師」自居,直至《成實論》受到朝廷皇族的重視,才將他們歸類為「成實師」。
《成實論》到了梁代盛行的時候,弘講經論的法師,經常融會《成實論》來宣說大乘教義,因此才使當時習論者誤以為《成實》是大乘,因而有「成論大乘師」的美名,梁代三大法師就是此中的代表人物。三大法師即:開善寺的智藏法師、莊嚴寺的僧旻法師、光宅寺的法雲法師。這三大寺都位於南京,受到朝廷的護持,盛名遠播,所以也有以此三大寺名來稱呼三大法師者,例如:開善大師、莊嚴大師、光宅大師。
三大法師皆精通大乘經論以及毘曇諸學,唯各有所專,在湛然撰著的《法華玄義釋籤》中,有「開善以《涅槃》騰譽,莊嚴以《十地》、《勝鬘》擅名,光宅以《法華》獨步當時」之文,說明三大法師各有所長。
三人中,光宅法雲尤為特出,講解《法華》,「時無倫比」,及至梁武帝因旱求雨,乃由寶志禪師進言,請法雲宣講《法華》,其後果然感得「天雪如華」。甚至他在宣講《成實》所作的《義疏》時,也經由《法華》而論《成實》,今日仍可從《法華義記》中,尋得痕跡。後代以光宅法雲為梁代宣說《成實》的代表。其次,開善智藏提出了新本《成實》,形成了「新實宗」,引起熱烈辯論,弘揚《成實》法筵極盛。僧旻則以利根辯才,貫通諸論,聞名朝野。三大論師略傳如下:
開善智藏(西元四五八-五二二年)吳郡(江蘇吳縣)人。初名淨藏。少聰敏,性謙和。十六歲出家,師事上定林寺僧遠、僧祐及天安寺弘宗,並從僧柔、慧次二師受學,精通經論及戒律。泰始六年(西元四七○年),敕住興皇寺。齊竟陵王請講《淨名經》,召集精解經論者二十餘僧,時智藏年臘最少,獨居末座,然敷述義理,無能抗衡。梁武帝時,為帝所崇仰,敕住開善寺。
武帝曾擬自任白衣僧正,依戒律立法,整治僧紀,無人敢加諫止,智藏乃上書,謂佛法大海非俗人所能通知,復與武帝數度問答,帝服其理,此事乃止。其後曾奉敕於彭城寺講《成實論》、慧輪殿講《般若經》,並為各著《私記》。晚年駐錫開善寺。武帝受菩薩戒時,以智藏為戒師;皇太子亦親臨法席,聽講《大涅槃經》。一生宣講《涅槃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成實》、《百論》、《阿毘曇心論》等諸經論。尤以《成實論》法筵最盛,曾提出新本《成實》,形成了「新實宗」,引起三論宗法朗的護三論之辯。普通三年九月示寂,世壽六十五。敕葬獨創山。撰有《成實大義記》及《成實義疏》十四卷,此二書曾為研究《成實》的權威,惜均已散佚。弟子有僧綽、慧韶、寶淵、慧超等。梁天監後,成實學統多為智藏、法雲、僧旻的學系。
開善寺位於南京朝陽門外的鐘山。梁天監十三年(西元五一四年)寶誌禪師示寂,武帝詔有司安葬誌公於此。並於此建塔五級,帝親臨致奠,忽見雲間大士示現,乃立此寺,令誌公弟子智藏住持,是為開善寺。
莊嚴僧旻(西元四六七-五二七年)吳郡富春(浙江富陽)人,七歲依止僧回出家,住虎丘西山寺。十三歲,跟隨僧回住於建業白馬寺。十六歲時,僧回示寂,移駐南京莊嚴寺,師事曇景。
僧旻安貧好學,與同寺的法雲、禪岡的法開一同稟學於僧柔、慧次、慧亮,研習經論。
僧旻在齊朝,備受帝室文惠太子及文宣王禮遇。齊竟陵文宣王請僧柔、慧次二法師於普弘寺宣講《成實論》,京城冠蓋雲集,旻於末席議論,詞旨清新,致言宏邈,往復神應,令聽者大為折服。《續高僧傳‧僧旻傳》載,慧次慨嘆曰:「老夫受業於彭城,精思此之五聚,有十五番,以為難窟。每恨不逢勁敵,必欲研盡。自至金陵,累年始見,竭於今日矣。且試思之,晚講當答。」當晚講席,慧次與僧旻議論連番,慧次動容,環顧四座,備讚後生可畏。
齊永明十年(西元四九二年),僧旻二十六歲,於興福寺宣講《成實論》,僧信千餘人,衣冠士子四衢輻湊,而先輩法師,排競下筵。僧旻言雖竟日,無有倦態,聽者仰之如日月,慕其名者,不遠萬里來訪。瑯琊王仲寶、吳人張思光等,學冠當時,亦皆與旻交遊。齊末避亂於徐州,梁天監五年(西元五○六年),奉武帝之命,於華林園與法寵、法雲、周捨等講論。翌年,注有《般若經》。又受敕於惠輪殿講說《勝鬘經》,帝親臨其座。並在上定林寺,與道俗學者三十人抄集一切經論八十卷,稱為《眾經要抄》。後吳郡吳興太守延請說法,沿途守宰莫不郊迎,而京師學士雲隨霧合,列為隨從。由是而稱旻為「素王」,在梁武帝時最為顯赫。天監末年,於莊嚴寺八座法輪,盛況非常,講堂不敷使用,因而增建。
僧旻振興道安以後久廢的講前誦經之風,又營繕莊嚴寺與虎丘西山寺,常有放生、賑濟之舉。弟子有智學、慧慶等。著有《論疏》、《雜集》、《四聲指歸》、《詩譜決疑》等百餘卷,尤以《成實論義疏》十卷為著名,湘宮寺智蒨寫正,皇太子蕭綱作序。大通元年示寂,世壽六十一歲。其弟子精通《成實》學者,有智學、慧慶、慧澄、慧朗、慧略、法生、慧武、慧韶、明徹等。
光宅法雲(西元四六七-五三○年)義興陽羨(江蘇宜興)人,七歲出家,住莊嚴寺,為僧成、玄趣、寶亮的弟子。十三歲開始研讀佛學,師事僧柔。梁建武四年(西元四九七年),於妙音寺開講《法華》、《淨名》二經,「講解之妙,時無倫比」,曾由門下弟子將之輯為《法華義記》,流傳於陳、隋,經高麗而傳揚至日本,聖德太子據以撰著《法華義疏》。我國天台智者大師以《法華》開宗,著作《法華玄義》,雖批判此書,然亦以此書為根據。當時名德各撰《成實義疏》,法雲乃經論合撰,共成四十科四十二卷。「經」指的是《法華經》,「論」則言《成實》。一生與齊中書周顒、瑯琊王融、彭城劉繪,東莞徐孝嗣等為至友。在判教上立有「光宅四乘」,以羊車喻聲聞乘,鹿車喻緣覺乘,牛車喻菩薩乘,以大白牛車喻佛果一乘,此說影響及天台、三論各宗。
梁天監七年(西元五○八年),講述御注《大品》,成為武帝家僧,並奉敕為光宅寺主,創立僧制。普通六年(西元五二五年),敕為大僧正,設千僧會於同泰寺,大通三年示寂,世壽六十三歲。
四、成實諸師
僧綽智藏法師的弟子,於龍光寺宣揚《成實》,被稱為龍光寺綽公。
洪偃會稽人,師事龍光寺綽法師。二、三年間,學問精深,並開講宣揚《成實》。梁武帝於重雲殿開講時,偃亦在座,其高論頗受武帝讚歎。為避戰亂,曾隱棲於浙江山陰縣的雲門精舍。陳天嘉元年(西元五六○年),至京師,開講於宣武寺。平素好詩文,遊鍾山開善寺及定林寺時,皆有詩作。著有《成實論疏》數十卷。天嘉五年(西元五六四年)示寂。
警韶(西元五○八-五八三年)受法於龍光寺僧綽。二十三歲講《大品》,三十九歲為建元寺講主。後至豫章為戒師,常與真諦三藏共談佛法,真諦讚歎說:「吾遊歷多國,罕值斯人。」不久應陳文帝詔請,再回京師。天嘉四年(五六三年),應會稽寺慧藻、同泰寺道倫等二百餘人連署邀請,於白馬寺開講,廣弘傳化達十餘年。其間天台智顗頻請重講。在龍光寺廣弘《成實》也有數年。至德元年,示寂於開善寺。終其一生,講《成實》五十餘遍。弟子有寶彖(西元五一二|五六一年)。
智爝名跨陳、隋兩代,譽為「新實一宗,鷹揚萬代」。《續高僧傳‧智琰傳》載,「大莊嚴寺爝法師,慧(德)重中原,名高日下。」〈隋東都內慧日道場釋智脫傳〉也說:「時丹陽莊嚴寺爝法師,成實之美,名實騰涌,遠近朝宗,獨步江表。脫乃服義下風,思餐法味。」由此可知,莊嚴寺爝法師為江表的成實學者,智脫從其學法。
智脫(西元五四一-六○七年)七歲出家,師事鄴都穎法師。從江都強法師學《成實》、《毘曇》,後受業於莊嚴寺爝法師。陳、隋王室皆迎往講論。隋代住日嚴寺,撰《成實論疏》四十卷。曾因梁代慧琰所著《成實論玄義》十七卷過於繁雜,而加以刪定,盛行於當時。
智琰(西元五六四-六三四年)十六歲到京師,隨報恩寺持法師學《成實》。又從泰皇寺延法師受具足戒,再受業於莊嚴寺的智爝,學習新成實。在陳、隋時代,被尊崇為法海的朝宗,佛門的棟樑。一生講《涅槃》、《法華》、《維摩》達三十遍,《觀經》則有百十遍之多。
寶瓊(西元五○四-五八四年)陳朝的大僧正,於文帝時,講《成實》九十一遍,撰《成實論玄義》二十卷。並講論文二十遍,著《成實論疏》十六卷,後又講《涅槃》三十遍,著《涅槃經疏》十七卷,又開講及著疏《大品》、《法華》、《維摩》等經。弟子有普光、道莊、明解等。
道莊(西元五二五-六○五年)從彭城寶瓊學《成實》,後棄小乘,歸依大乘,從興皇寺法朗學四論。晚年於京師日嚴寺講《法華經》,並著疏三卷。
慧韶(西元四五五-五○八年)十二歲出家,從僧旻學《成實論》。亦曾參與開善智藏的講筵。智藏遷化後,受教於龍光寺綽公。後至成都龍淵寺大開講席。
如需引用文章,請註明出處。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©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: not loa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