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ddhism Series 4 - Disciples 《佛教叢書4-弟子》
2. India - Nagarjuna Bodhisattva, who was Respected by all the Eight Sects 貳、印度 ■八宗共祖龍樹菩薩
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.
貳、印度 ■八宗共祖龍樹菩薩龍樹為大乘空宗的代表者,最早闡揚大乘佛教,貫通當時小乘各部派經典,悟入宇宙萬法生滅奧理,發揚佛陀緣起之說,並且對「空」、「中道」加以闡述,拓展為大乘行者修行的指標,同時也對盛行於當時的外道學說及小乘佛教思想加以破斥及批判。龍樹著作豐富,世所罕見,有「千部論師」的美譽,除後世中觀學系根據《中論》宣揚中觀思想,奉龍樹為中觀祖師外,其他各宗學說源於龍樹思想者亦多,故尊其為「八宗共祖」。
資質穎異 隱遯歸佛
龍樹生於佛滅八百八十年後(西元四世紀)南印度毘達婆國一婆羅門家庭。由於天賦異秉,龍樹幼時初聽婆羅門梵志念誦長達四萬偈,每偈三十二字的「四吠陀」,即通達句義。年歲稍長,對於各國天文、地理、星緯、圖讖、醫藥、巫術等,無不嫻熟。龍樹過人的才華,弱冠之年已馳名各國。當時龍樹有知心好友三人都是一時俊秀,四人年少輕狂,憑恃聰明才智,前往巫術家取得隱身藥水,有恃無恐地往來美女雲集的王宮,侵凌宮中佳麗。起初無人敢聲張,直到百日後,懷有身孕的嬪妃才不得已向國王請罪,事件因而爆發。國王召集群臣商討,大臣獻計,在地上舖沙,倘為巫術,則足跡自現,可派兵消滅,若為鬼魅之流,雖無跡可循,亦可用法術驅除。
龍樹四人雖有隱身術,在衛士的埋伏下,四人的行跡立刻顯現沙地上。伺機行動的將官及數百名士兵,緊閉所有通道、大門,國王一聲令下,空中一時刀光劍影,朋友三人先後慘遭亂刀斬斃,龍樹憑其機智,斂身屏氣於國王身後,得以僥倖保命。驚嚇過度的龍樹,從此了悟「愛欲」為眾禍之根,敗德危身皆由此起,因而當下立誓,歸投佛門,剃髮出家。
覺醒的龍樹離開故鄉,到山上一處佛塔出家受戒,他發奮用功,九十日內誦盡塔中經藏,其後追隨一位年老上座比丘學習大乘經典《摩訶衍》。此後每遇外道異學的問難,均能輕易摧伏,受挫的外道亦個個自願禮拜龍樹為師,時日一久,儼然成為新興教團,於是龍樹漸起憍慢貢高之心,以為佛法不過如此,因而自稱「一切智人」。
龍天護法見龍樹未證道果先起慢心,於是前來斥責,龍樹理屈之餘,反省佛法雖然微妙,說理卻未臻完全,於是決定將佛法不足之處加以推演,另創學派,以此教育後學,饒益眾生。
當時,南印度龍族大德大龍菩薩聽說龍樹才俊志高,可惜乏人指導,因此展轉引他前來龍族宮殿,讓他遍讀各種經典。龍宮豐富的藏經,使渴仰佛法的龍樹一償夙願,過去對佛法的疑問也一一得到解答,不久悟入無生法忍。悟後的龍樹明白若不躬自實踐,說法利人,即使遍覽所有經藏,亦無法入佛陀心要,於是告別大龍菩薩,邁入弘法之路。
法幟大張 方便度化
龍樹離開龍宮隨緣行化,來到外道盛行的南印度,開始樹大法幢,摧伏外道,重新闡明《摩訶衍》,作《優波提舍》十萬偈、《莊嚴道論》五千偈、《大慈方便論》五千偈、《中論》五百偈及《無畏論》十萬偈,聲名漸漸遠播,國王亦轉而護持佛教。當時一位精通咒術的婆羅門極度排斥佛教,對於弘揚佛法的龍樹更是憤恨不已,於是進宮向國王陳言,龍樹不過是以咒法、邪說愚弄百姓,唯有自己能以數十年施咒的能力,輕易拆穿龍樹假面具。國王雖然明白龍樹為一位明智的聖者,但為了一挫婆羅門的執拗,並讓全國百姓判斷所信是否為正信,因此給予二人一次比試的機會。
比試開始,婆羅門化現千葉蓮華端坐其中,不斷辱罵坐在地上的龍樹為「坐地畜牲」,龍樹即時化現為六牙白象,以長鼻捲起蓮華猛力擲地,粉碎婆羅門的傲慢貢高。驚慌失措的婆羅門跪地求饒,過去不可一世的態度消失無蹤,令國王更加深切瞭解自己曾經篤信頌揚的婆羅門教竟然如此脆弱,而佛教真理不以玄異惑人,真正落實於生活中,轉苦為樂,自此更加大力護持佛教,舉國皆崇信佛法。
解經造論 八宗共祖
自從在龍宮得到大乘思想的精髓,龍樹一心致力於闡揚大乘教法,他的理念源自於佛陀的「緣起」思想,而發展出「空」及「中道」的哲理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龍樹思想被稱為「中觀哲學」,《中論》一書集其一生重要思想,開卷偈云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去,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,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」這首有名的「八不偈文」,旨在張顯佛陀的根本思想--「性空緣起」,此亦為中觀學者觀察萬物的方法。
西元四世紀頃,中觀學說傳到西域一帶。五世紀初,鳩摩羅什以有系統的方式,將龍樹的著作一一翻譯介紹,流傳中國內地,對中國佛教宗派的開展,如三論宗、天台宗、華嚴宗、禪宗等,有著重要的影響。
龍樹窮畢生精力於宣揚中觀學說,他造論著述,完成的著作有千部之多,故有「千部論主」的美稱。西元四、五世紀,小乘思想雖然逐漸沒落,但宣揚大乘教法仍屬觸犯傳統的特異行為,而龍樹肩負使命,與外在困境搏鬥,廣傳大乘思想,成為往後大乘佛教的基礎。後人又從其思想中分出各種學說,建立各宗各派,因而龍樹在弘揚大乘教法的國家中,一致被尊為「八宗共祖」。
殊勝功德 千載一時
龍樹一生充滿傳奇,各種美談流傳各地,關於他的入寂,也有一個特別的傳說。
龍樹所處年代,部派佛教與婆羅門教盛行,因此龍樹終其一生宣揚大乘教法,無疑是一項極大的冒險。龍樹晚年居住在印度東南方的吉祥山,後繼弟子迦那提婆不僅承繼他的中觀思想,並且發揚光大,龍樹再也無所牽掛,早將生死置之度外。
一位小乘行者平日便對龍樹的大乘教法深表不滿,認為這是背離根本佛教的邪說,心中常懷忿恨,但心胸寬廣的龍樹並不以為意。自知時至的龍樹在一個偶然因緣中,問這位痛恨自己的小乘比丘:「你總認為我所弘揚的教法並非佛陀本懷,雖然幾番辯論你都屈居下風,仍然難改你的偏見,倘我再多茍活幾年與你對辯,你意下如何?」小乘比丘答:「你是一位慈悲、偉大的仁者,但是所弘揚的大乘佛法卻背離佛陀思想,因此實在不歡喜你留住人間。」談話結束後,龍樹入室靜坐,終日不出戶限,弟子們深感不安,破門而入,才發現龍樹早已禪化而去。
龍樹畢生活躍於南方,圓寂百年後,南印度人為他建立寺廟,視同佛陀供奉,以緬懷一代大師畢生對佛教的貢獻。
龍樹深入佛陀本懷,匯聚大小乘,樹立廣博圓融的大乘教學體系,以「緣起」思想開創「中觀學說」,成為大乘佛教的先驅。「中觀」影響所及,俱舍、成實、三論、法相、華嚴、天台、真言等各宗皆採納其說而自成宗派,對於中國大乘佛教影響甚鉅,後來並且廣傳到日、韓,乃至今日的歐美。龍樹所著論典浩瀚廣博,將佛法深奧難解或論理未明之處,清晰地加以闡明申述,為後輩世世代代的佛教學者提供深入經藏的一條捷徑,成為大乘佛教的先導。
如需引用文章,請註明出處。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©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: not loa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