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sing Yun Diary (1994/9-1996/12) 《星雲日記(1994/9~1996/12)》
Hsing Yun Diary 43 - Admiring Achievements and Virtue: The Flavor of the Mind 星雲日記43~隨喜功德 心的味道(1996/10/1~1996/10/15)
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.
星雲日記43~隨喜功德 ■心的味道(1996/10/1~1996/10/15)表達「心的味道」其方法不外︰
真誠、用心、莊重、誠懇、禮貌。
能做到如此,就算舉止動作笨拙,
也不會有人責怪。
菁華語錄
◎對不喜歡的人事,要看成是一種病,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,來代替厭惡的心,比較容易化敵為友。
◎一個有智慧的人,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。
◎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壞事,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,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、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裡,自我腳步要
謹慎小心,走向光明。
◎講話是藝術,聽話更是一種藝術。一個會講話的人,也要會不講話,更要會聽話。
◎日日是好日,處處是好地,做人好哪裡都好,只要心安,什麼都好。
◎人之所以會苦,是因為沒有佛法,對別人的批評、指責或毀謗,要接受下來並藉以強化自己。
◎學佛要一心、單純才會快樂,有了快樂能與人分享,才是真快樂。
◎比較心、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,對此要懂得去轉化,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、成就、美麗,也是一種修養。
◎「多」給人不快樂,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,人要快樂,不外要「單純」。
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,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,比較好做事,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;要求自己包容別人,
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。
十月 一日 星期二
最近因為「中臺山」出家事件,社會上很多人士,都在探討「出家」的真義。日前我在錄製電視「星雲說」節目時,也特地加以說明--
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招生簡章中,就明白說道︰「學佛不一定要出家。」剃度出家是一件好事,更是一件心甘情願、皆大歡喜的事。前來佛光山請求出家修行的信眾很多,佛光山皆要先考察其發心動機,縱使徵得父母眷屬的同意,也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,實際了解這個人是否真的適合過出家的生活、是否具有出家性格,再決定是否為他剃度。
社會上有很多不了解佛教者,認為出家人是出家遁世、逃避世間,對於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分。其實佛教與儒家一樣,是非常重視人倫關係、道德綱常的,尤其注重忠孝的實踐。佛陀在許多經典中,曾經針對「忠」、「孝」的問題,諄諄告誡弟子如何奉行。如在《雜寶藏經》中,佛陀就曾提出十種譬喻,來說明人應該如何為國家盡忠,並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仁君,如何去愛護人民百姓。佛陀認為理想的忠孝之道,應該是君仁臣敬,彼此關係上慈下恭,而非上暴下懼。
至於佛教的孝親思想,在三藏經典中更是經常可見,諸如《地藏經》、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都是以闡揚孝道為經典主題,在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‧報父母章》說︰
「慈父悲母長養恩,一切男女皆安樂。
慈父恩高如山丘,慈母恩深如海洋。
若我住世於一劫,敘述母恩不能盡。
世間大地稱為重,母恩其重勝過彼。
世間須彌稱為高,悲母恩高過於彼。」
從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,佛陀不僅教育弟子要孝順當世父母,更要擴及一切眾生父母。
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,不但要了解忠孝之道,更要實踐忠孝之行。如家庭主婦把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,家事料理得有條不紊,就是對家盡忠;社會上士農工商每一階層、每一分子都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工作,不偷懶、不取巧,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;佛弟子以佛法來淨化人心,改善社會風氣,使民風淳厚,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。
《梵網經》上說︰「孝名為戒,亦名制止。」孝順父母固然是孝,持戒不犯他人,以法制止身心行為,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。《大集經》云︰「世若無佛,善事父母,即是事佛。」因為父母的生養撫育,我們才得以保有人身,進而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,證得佛道,因此要待父母如佛陀,進而待眾生如如來。
「忠孝」是由我們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與良知、一種愛心和美德,是維繫人類關係的倫理綱常。發揚實踐忠孝精神,我們的家庭將會更美滿,社會更和諧。
總之,佛門講究的孝道,是要長期的,非一時的;有實質的,非表面的;是全面的,非局部的。
十月 二日 星期三
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會員何懷熾居士,曾在IBM公司服務,從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研發工作,近年來親近佛法,覺得從事殺人武器研發工作,非佛教徒正命生活,因而積極想轉換工作。有一天,聽到美國國防部要淘汰一艘舊的航空母艦,因而興起購買艦艇的念頭,並將於今日內,予以拆解,把殺人武器變成具有和平用途的物品。
因這一艘航空母艦曾參加過韓戰、越戰、波斯灣戰爭,殺人無數,同袍兄弟亦有多人喪生,因而何居士希望在拆解之前,請西來寺法師舉行一場慰靈法會,以表對罹難戰士的追悼之意。
當何居士所購買的航空母艦行經金門大橋時,引起新聞媒體的注意(因從沒有一艘航空母艦駛越金門大橋),且得知有慰靈法會,NBC廣播電視臺即主動表示希望能拍攝整個活動過程。
何懷熾居士希望我以錄影的方式,錄下一段佛法的開示,方便他在慰靈法會上播放,讓更多的美國人,得知佛法的精神及和平的可貴,內容如下--
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何懷熾居士,最近購買拆解服役多年的航空母艦轉為和平用途,確實發揚了佛教「平等共尊,和平共榮」的理念。今年四月,國際佛光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的會場就在亞洲最大的郵輪「寶瓶星號」上舉行,與會者包括來自世界七大洲一百多個國家的理事長及代表。三天的議程中分別就弘法、文化、教育及慈善等工作加以研討,成果豐碩。這與過去「以戰止戰」反使人類禍害頻傳不已的作風,成為強烈的對比。
今年八月,在巴黎舉辦的國際佛光會第五次大會中,本人所發表的主題演說--平等與和平,謹簡述如後︰
平等
一、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。 二、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。
三、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。 四、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。
和平
一、用慈悲促進和平。 二、除我執促進和平。
三、從寬容促進和平。 四、享共榮促進和平。
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,這些改善雖然僅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,但只要大家肯持之以恆,在教育上,注重大悲力、寬容心的培養;在文化上,推展人我共尊、互易立場的美德;在社會上,發揮萬法緣生、一多不異的真理;在處事上,消除我執,攜手合作,以期從時間的共榮、空間的共榮,達到人間的共榮。那麼,建立平等社會、達成世界和平將是指日可待之事。
十月 三日 星期四
今天在臺北道場「工作會報」中,和徒眾提及一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觀念,希望大家引以為誡,如--
◎一個人心中,如果只有貪瞋癡邪見、只知自利損人,對人不尊重,就算學問再好,也不會有人欣賞的。教育家
非單純站在講臺上而已,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如何做人、如何待人接物及四維八德的概念;中等的老師是教學
生如何做事、管理、策畫;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知識。
◎真正會讀書者,不僅功課好,還懂得做人、做好人、做善人、做一個慈悲的人。
◎世界上什麼東西最豐厚?給人歡喜。什麼東西最誠意?多為人設想。如果我們社會上每一個團體都能為人設
想,滿足別人的需要,社會必定很和諧。
◎人在生病時,對「病」不要太排斥,要隨著病情或傷患程度,好好的愛護「病」,保護「病」,與病為友,
如此生病就不會那麼痛苦了。
◎對不喜歡的人事,要看成是一種病,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,來代替厭惡的心,比較容易化敵
為友。世間上的事,不管苦樂都要自己去處理,不要太排斥,因這些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。
◎「錢」非萬能,有很多事情非金錢所能解決,如人情事故、道情法愛、守望相助、有情有意、真心待人、問候
關懷,都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其價值的。
◎身不做壞事,口不說壞話,心不動壞念,行為要正,說話要清淨,行為要端正,生活中千差萬別、森羅萬象要
簡化,並進而不侵犯他人,即是持戒的真義。
◎在學習過程中,一些委屈、不平、侮辱、無理要求、不如意,如果都視之為「理所當然」,且任何事不怨人、
不恨他,心平氣和的接受,再困難的事都會迎刃而解。
◎一個人若老是「不開口」、「不講話」,是很可怕的,因無從得知其苦樂哀喜的情緒,易引起別人的誤會、
猜忌。世界是彩色的,要有音聲、有笑容、有動作、有表情,與人共事,先讓別人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。
◎弘法利生的工作,一定要集體創作,沒有個人情緒,因「自己」都已奉獻給眾生,當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
需要,眾生的歡喜為歡喜,才是弘法者的形象。
十月 四日 星期五
最近在不少的公共場合,很多信徒碰到我,都會提到從電視上(臺視的「星雲說喻」、中視的「星雲說」、華視的「星雲法語」)聽到我說的某一句話、或提到某一件事,對他的影響很大,或受用很深。
其實佛門的信眾,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薩的威德來加持外,大部分還是要靠僧眾來幫助信徒和佛陀接心。一句鼓勵的話,可以給信徒信心;舉手之勞的服務,可以讓信眾歡喜。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若信徒不能從僧眾身上得到信心,因而對佛教失望,便是每一個僧眾的罪過。
所以我們建寺、說法、獻燈、法會、梵唄、浴佛,都是在培養信眾對佛教的信心。也就是說,要以真理、佛法、體悟、感動來給信徒信心。
除了給信徒信心外,還要給信徒歡喜。人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錢、物質、名位、權勢,而是一顆「歡喜心」,即使擁有世間的一切,但如果不歡喜,那也沒有意義。人能安貧樂道,那是因為有歡喜;方寸之間能擁有法界,那是因為有歡喜。把佛像雕塑得很莊嚴,讓信徒見到了,產生歡喜;把道場打掃得清潔乾淨,讓信徒禮拜得身心清涼自在,而生歡喜心;以親切和藹的態度接引信眾,給予歡喜,讓信徒每天在佛法的歡喜中安住。
佛光山把經典現代化、語體化,無非是要讓信徒方便閱讀;在海內外設立道場別分院,也是為給信眾方便禮佛共修;搜集世界各地名畫、書法、藝術作品成立「佛光緣美術館」,也是為了方便信眾欣賞而設立。
從政的人,以民眾的所願為依歸,所以身為弘法者,也要以信眾的「歡喜」、「方便」為前提,來建立信眾的「信心」。人有了希望就會去努力,為了希望什麼都可以犧牲,可見「希望」是多麼重要。
信眾精進的禮佛、信佛、拜佛,也是希望從佛法中,求得幸福、美滿、快樂的人生,也可以說在佛陀的加被下、僧眾的帶領下,對生命充滿希望。因希望就是一種願力,非空想、妄想,是可以實踐的。
所以我立下佛光山的工作信條--「給人信心、給人歡喜、給人希望、給人方便」,做為每一位佛光山弟子的座右銘。
十月 五日 星期六
在老報人陸鏗先生和新聞界前輩歐陽醇先生的發起下,新聞界一些負責人和總主筆等五十多名先生小姐們,今天齊集臺北道場「素齋談禪」,我首先歡迎大家--
非常歡迎大家的光臨,平常記者要找我很容易,但我很怕記者。我想見記者後面的老闆--在座的各位,卻很不容易,大家今天有緣在此,希望都能暢所欲言。
素菜本身沒有味道,若是加味素調味料之類來增加味道,非煮素食的方法,真正的素菜味道,是要用心在長時間的熬焙下,把味道煮出來。希望大家對今天的素食給予批評指教。
談「素食」,我不站在宗教立場來勸說,但素食的好處,則是大家有目共睹,尤其是對「耐力」的培養,像牛、馬、駱駝的長途跋涉,鴿子一飛千里的耐力,更是為大家所肯定。
《新聞鏡》雜誌負責人歐陽醇先生、《聯合報》顧問張佛千先生在席間先後發言,另外有--
俞國基(《自由時報》執行副社長)︰「佛法是從事心靈健康的工作,很多人平常都會很注重身體的健康,但少有人重視心理的健康,多親近佛法對現代人也是一種心靈環保。又,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,設有『傳播學系』,這對新聞界是一項貢獻,希望在新聞界的朋友們,大家共同來護持此『傳播學系』,讓它成為臺灣最完美的系所,這也是我個人的心願。」
司馬文武(《臺灣日報》發行人兼總編輯)︰「我曾批評過大師是『政治和尚』,如果說修行要懺悔的話,新聞界每天都要懺悔,新聞界做得很差的地方還很多,還有待加強努力。我很好奇大師的傳奇,這在佛教史上從不曾有過,但到過佛光山十幾次,每次佛緣都不夠,想見大師,都只是在旁觀望,沒有機會親近,希望將來有機會親近大師,免得講出一些外行人的話。」
過去,我對「政治和尚」這個名詞頗為介意,但現在已很釋懷,因為曾有不少人跟我談過,有人想當政治和尚都當不上,被稱「政治和尚」是表示有辦法才會有此頭銜。我從宜蘭開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,這一生只要我接觸過的老少都很愛護我。沒有見過我的,不喜歡我,我也不會介意。人與人相處,如果能不忘給人歡喜、信心、希望、服務,人間就會很圓滿。
王力行(《遠見》發行人兼總編輯)︰「我早在一九八八年就訪問過大師,接著天下出版社又出版大師的《傳燈》,所以和大師結了很多的好緣。大師的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︰『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。』這對我的視野,無形中拓展了不少。
大師一生弘揚佛法,從事文化、教育,成立國際佛光會,為國家社會樹立了很好的形象。每次跟大師接觸,從大師的法語中,都受益不少。希望透過大師的開示,讓我們大家一起從心的管理與開發做起,健全每一個人的心理。」
我是主張提倡歡喜和快樂的人,但最近似乎有點不快樂,因世界進步太快,感覺自己跟不上。以前三、四張報紙,再忙都可抽空看完;電視的選擇只有一、二、三臺,隨便轉也可以找到想看的。但現在報紙每天十幾張,看都看不完;電視有五十多臺,不知要看哪一臺?「多」給人不快樂,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,人要快樂,不外要「單純」。
平路(《中時晚報》專欄作家)︰「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外,第一次和大師結緣是在華視錄製『蓮心』節目,大師對人的『包容心』和對女性的『平等心』叫人感動。」
胡有瑞(《中央航空》國際版總編輯)︰「我自認是個很有佛緣的人,但是卻沒有因緣親近大師,因看到《星雲日記》深受感動,而轉載到海外去,得到很多的回響,大師替我們這些沒有進佛門的人,將佛教神祕面紗給去除了,讓佛教能夠走進每一個人的心中。
佛教啟發人心的工作,需要新聞界大家共同來發揚,大師的快樂法門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,人一不快樂,心門不開就會有仇恨。願以後有因緣多向大師請示佛法。」
吳鈴嬌(《時報週刊》副總編輯)︰「我和大師結緣甚早,在普門寺見過大師多次,也參加過佛光山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。大師把佛教的叢林制度移到臺灣來,臺灣的佛教有今日面貌,都是大師帶動起來的,對佛光山、對大師深感敬佩。」
李義仁先生問起前香港新華社社長現在在美國的許家屯先生近況?我簡單的說明︰許家屯先生在美國的生活很安定,看起來比實際的年齡更年輕,身體很好,他也喜歡娛樂、讀書,比我們有福,每天生活作息都很規律,他今年已經八十歲了,但看起來像六、七十歲。
許先生原本是極端的共產主義,不過他現在對宗教很有興趣,尤其是佛教。但我並不希望他一定要信佛教,只要歡喜,信什麼教都好。我知道他現在佛書看得很勤,希望他能從中得到法樂。
黃天才(文化大學教授)︰「因我長期住在日本,所以對大師不是很了解,十多年前陪張大千先生到過佛光山,拍了幾張照片,這幾張照片保存到現在真是太有價值了。剛剛大師跟我提到看過我的文章,又讚歎一番,實在慚愧,希望以後有因緣能多親近佛光山,親近大師。」
卜大中(《中國時報》副總編輯)︰「西元一九八九年我隨大師赴大陸弘法探親,希望從途中的觀察,來印證傳言中的大師是好還是不好。我的結論是,佛光山弟子對大師的尊敬是很自然的,大師不會嫌貧愛富,不會看上不看下,其包容和忍耐更是出自其悲心,熱鬧中看出冷清,忙碌中看出清閒的舉重若輕,是其處事度眾的寫照。」
項國寧(《聯合報》總編輯)︰「佛教在整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,很有分量,尤其是在社會教化工作方面。現在學佛的信仰年齡層不斷地下降,可見人間佛教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,對佛光山的教化工作,應受肯定。」
林聖芬(《中時晚報》發行人)︰「第一次有因緣面對大師。自己本身也是宜蘭人,但卻來不及追隨。每一個地方的人,都很注重其生長環境的環保,尤其是心靈上的,希望日後有因緣可以多親近大師,並且佛光山能更積極推廣信徒圈,讓更多的人受益。」
我很感謝在座這五十多位新聞界的重要人士,希望往後還有機會再相聚。人不管做什麼事,都是為了理念,像佛光大學龔鵬程校長,建立了不發加班費的制度,主要就是「為理念在辦學,而不是為加班費在工作。」
今天整個人類問題,都要靠我們自己來檢討,把自己的心找出來,社會國家才能得救。在座各位都是從事大眾傳播的,我們要發揚人生的理念,讓它更昇華、更擴大。
下午三時,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「督導長及分會會長聯席會議」。
十月 六日 星期日
就徒眾請示的一些問題,以座談方式,和大家交換意見--
◎在佛門非常提倡忠孝節義,一個人要以忠心為本,如信仰要忠貞不二、工作要責任不二、對父母要孝順不二、
對出家要不退道心、時時提起正念,以法為師,以戒為師。
◎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交朋友要彼此認識,要與聖賢交,見到好人好事要很歡喜,尤其要向善知識好好學習。
人從出生起,就不可能單獨生活,要靠很多因緣來成就我們。所以事業有成時,不要獨享,要大眾共同享有,
這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。
◎一個有智慧的人,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,每一個人的本性皆是平等的,沒有什麼好畏
懼的。
◎如何合乎做人條件?做人要像人,受持五戒,尊重他人生命、名譽、財產,且梵行清淨有道德者,才合乎人道。
◎華香、木香皆有空間限制,受持淨戒者,身體合乎律儀,盡行世間一切善事,利益天下蒼生,此「戒香」可以
遍滿十方。
◎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壞事,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,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,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裡,自我腳
步要謹慎小心,走向光明。
◎善友會鼓勵、指引、誘導我們,以免走入歧途。有了善友後,還要精進聽聞正法,才可進入佛法真理之海。
◎與人相處只問自己如何待人,不問人家如何待我;人之煩惱不快樂,皆因與人爭老大,如果肯自退做「老二」,
則會有另一個寬廣空間。
◎布施不一定要有錢,有心比有錢更重要。布施者若心存妄薄,不情願、不樂意,功德反而會減少。布施不在於錢
的多少、對象是誰,而在一顆恭敬心、廣大心。
◎學佛不可以自輕,成佛都可以了,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?只要有願力,則無事不辦,因為「金剛非堅,唯有
願力最堅。」
下午二時三十分,前往華視,為「淨化心靈系列」講座,做一場講演,講題為「擁有富貴的人生」。
十月 七日 星期一
上午,前往北海道場,巡視沙彌學園的沙彌們。在經典中曾提到,世間上有「四小」不可輕,即星星之火、小龍、小王子和小沙彌,因沙彌將來都可能是佛門龍象、未來的法王,雖然現在還在養成期,但對他們的關心、照顧和期待的心情,並不亞於對待徒弟。
勉勵沙彌們--
1.要讓父母安心、放心不掛念,才是孝順父母。
2.學習過程中要有目標與希望,不可盲目不知。
3.要有「弘法為家務,利生為事業」的立志。
希望十年、二十年後,在座大家都仍在佛門,沒有流失一個。
晚八時,和道場的徒眾進行「師徒時間」--
◎「如何讓對方喜歡我?」是處事第一步,不僅要人家喜歡我,還要去喜歡對方,才是會處眾的人。
◎一個出家人,必須要經過三至五年的考驗、挫折、磨難,才易為他人肯定或接受,因慈悲和忍耐是僧眾的特性。
◎能折服人的講演,必須具備︰1.誠懇、真心的語調。2.內容貼切,生活中可以印證。3.說辭不空洞、不重複,
很具體。
◎利益要為人著想,苦事則要自己做,彼此尊重,彼此包容;工作中有意見,在會議中可以解釋、協調、溝通,
不要用不滿或不合作的態度來處理。
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,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,比較好做事,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;要求自己包容
別人,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。
◎禮貌就是尊重,注重師生間、主客間、工作間、主管間各層次的禮儀者,除了會有人緣外,將來必定會有前途。
◎比較心、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,對此要懂得去轉化,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、成就、美麗,也是一種修養。
◎世界是要靠自己去經營,非外求、非別人賜與。凡事不承擔,到處躲避,世界就慢慢沒有你的份了。要多參與,
才會有自己的空間。
十月 八日 星期二
上午,巡視位於普門寺紫竹林《覺世》月刊的新辦公室,並聽取滿祥、覺兆等工作人員,對《覺世》重新整編的規畫報告。並和普門寺住眾進行「師徒時間」。
下午五時左右,由普門寺出發往宜蘭。車行進入臺北縣境內,沿途廟宇林立,不是廟、就是宮、殿,一直延續到宜蘭縣。想到在臺灣的寺廟時有爭執,尤其是在宜蘭境內的寺廟,更是無所不爭,其原因不外--
1.政府法令不健全,對寺院財產、繼承人、主管的資格、任期不明確。
2.宜蘭寺院的出家人,中年出家者多,除了俗家有兒女外,還有徒弟,一有問題,尤其牽涉到寺產(徒弟與俗家兒女之爭),應該用世俗方式來解決?還是由師徒關係來解決?造成寺院沒有保障。
3.在宜蘭負責寺院的僧尼,本身沒有受過佛教學院的教育,世間教育程度也不高。佛學或世間學都沒有具備,就掌管寺院行政,是造成今日寺院混亂的原因之一。
4.在宜蘭的寺廟,早期沒有德高望重的法師來弘法及領導信眾共修。大都是「僧俗合資」(如拿退休金來合資買地建寺),當見解不同或權利有所衝突時,就開始有糾紛。
5.寺廟的僧眾本身不懂法令,對於自耕農、管理人、信徒代表的資格限制都不懂,一旦有問題時,到處都是糾紛之源。百分之八十的寺廟都有這些問題。
6.財務制度不健全。沒有人管帳,不知道要記帳,將財產歸公,是屬寺院所有或教團所有?如能明確,就不會有糾紛。
7.寺廟的管理、行政、弘法,沒有樹立領導中心,所以誰領導誰?誰聽從誰?十幾年下來,僧眾不像宗教師,修行的道場與世俗相同。
從宜蘭的寺廟看全臺灣寺廟,其混亂之源不外早期只看人情、金錢,而沒看到法令,等人往生了,金錢沒有了,就只剩下法令。因此更要重視「宗教法」的設立,最重要在於住持、管理人的資格一定要是佛學院畢業,就如同教師要師範學院畢業、醫師要醫學院畢業、媒體工作人員要傳播學系畢業一樣,要有專業人員來負責,才不致於以盲引盲,而成為亂象的根源。
晚,安單於仁愛之家。
十月 九日 星期三
前任佛光山朝山會館館長、現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服務的蕭碧霞師姑,其令尊蕭松枝老先生,日前往生。今天專程前往羅東,為其主持告別式。
蕭老先生當選過好人好事代表,一生樂善好施,子女皆能繼承其遺願,在社會上都有乃父之風。特題「仁德傳燈」輓聯,並書一對聯表彰他的仁德--
「養廉修德喜捨照萬方
教子澤民慈悲傳千古」
中午,轉往基隆極樂寺用午餐,並和極樂寺的住眾進行「師徒時間」--
極樂寺內,設有叢林學院的基隆學部,「學部」與「常住」在一起時,要有「常住第一」,其他單位皆是第二的觀念。因若沒有常住,其他單位就不能發揮功能。平常信眾都會發心到道場來當義工,何況是安住在道場內的學部,當然更要護持常住。香期法會活動,學生要多參與實習,沒有常住就沒有生活。
在求學過程中,不敢參與,不敢發表意見,不敢接觸大眾,不敢有自己的思想,一切都要等他人的指示才敢動作,這種學習有什麼用?人是有靈氣的,要將此「氣」生生不息的發展出來,才會有氣勢。
凡事不敢承擔,到處推託或躲避,久而久之,世界就沒有你的空間了。要參與、要加入、要關心、要用心,才會讓大眾接受、受團體肯定。
人之所以會苦,是因為沒有佛法,對別人的批評、指責或毀謗,要接受下來並藉以強化自己。
學習,不光只是來自書本上,工作上、生活上、待人接物上,都可以從中學習。人要生存得有價值,光能幹是不夠的,還要傑出。「傑出」則是要靠辛苦堆積起來的。
大家要懂得開發自己--
上等人︰能了脫生死,解脫自在。
中等人︰穩重、發心、包容、人和並能安住身心。
三等人︰有力量抵抗一切逆境,世界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。
智慧者︰肯承擔、有力量、有方法、看得開、會處理一切事物。
要把自己規畫成哪一種人,就要看自己的智慧了。
財寶會有人搶,但是佛法、真心、功德、善業等則是別人搶不走的。
有佛法、有看法、有意見,才會受人歡迎;學佛要一心、單純,才會快樂,有了快樂能與人分享,才是真快樂。
十月 十日 星期四
最近從「宋七力事件」開始,教界一連串的怪異現象,激起社會極大的回響。宗教之所以在臺灣如此偏差,實因民眾對宗教太不了解了。
很多中年出家,沒有一點佛法基礎的僧眾,只憑自我對佛法的一點觀念,又不深究健全基礎教育,而導人於邪信,有關單位實應該注意此一事件的嚴重性。
在《民生報》「民生論壇」上有一則社評,題目為「佛教界真有『整合』的可能嗎?」值得一讀--
因一連串教界事件而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國佛教興革研討會,刻已宣布將成立「佛教興革執行委員會」,以催生佛教法,並推動成立中國佛教總會或中國佛教聯合會,以「整合」佛教內部。
所謂整合佛教內部,包括建立僧伽教育制度、組織教典編輯委員會、訂出正法道場標準、建立僧才推薦制度、建立發言人制度與危機處理小組等等,目的在使教界有遵循之標準,統籌事權,團結力量,發揮社會功能。
這些辦法與理想,誠然甚為良善高遠,但整合之效,真能因此而達成嗎?
成立中國佛教總會或中國佛教聯合會,立意甚佳。但試問︰現今豈非本就有「中國佛教會」存在嗎?所謂統籌事權、團結力量、建立制度、訂定標準等,不也同樣應該做或可以做嗎?既然屬於各教派聯合之佛教最高權力機關現在根本無力整合,那麼,又怎能企望再組一個「總會」或「聯合會」,就能辦得成這些事呢?何況,佛教內部派團林立,各有道場,宗風互殊,佈教之型態各異;且不說「正法道場」之標準難以確定,徒然引起紛爭,就算能定出這些標準,又如何執行?
例如本次會議提出「檢討時下佛教諸多弊端」之議,抨擊教內資源分配不當,某些道場「獨肥」,「花錢在與政府相重疊的社會福利事業上」,不無指向慈濟功德會等教團的用意,但教團本身自有其弘法佈教之策略,中佛會能禁止它辦慈善救濟嗎?個別道場之資源,又如何提供給總會來做「適當」之分配呢?
可見此類建議,甚少實現之可能,充其量只是彰顯了教內某些人對某些道場之心理狀態而已。但若仍想走回從前由中佛會代表佛教界的時代,也是行不通的。
過去中國佛教會的組織運作,並非未曾遭到訾議。事實上,隨著社會的多元化與民主化,才形成目前中央教會權力不彰,各地道場多元發展之局面。這個局面,是與整個社會發展步調相結合的,故許多道場都異常興旺。保守者卻誤以為此係「亂象」,係「山頭林立」,有「諸多弊端」云云,實是昧於時勢之談。人們當然不能說佛教現今沒有應作改善之處,但援用一套老辦法,整合其名,集團其實,恐是不可能改善什麼弊端的。
十月 十一日 星期五
晚七時三十分,前往阿蓮佈教所和信眾座談。「阿蓮」是一個很合乎佛教的名字,「阿」彌陀佛「蓮」登九品,且在地理位置上很靠近大崗山,又有超峰寺、光德寺、日月禪寺、新超峰寺等,可見住在此地的信眾都很有佛緣。在座談會上,依信眾提及的問題,給予回答--
◎人若不能「活動」,不是病人就是死人,只要是人一定要活。世界上的人,每天都要「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
十方諸佛」就是在活動;佛陀持衣缽入舍衛大城、飯後經行;觀音菩薩三十三身度化眾生;地藏菩薩的我不入
地獄誰入地獄,都是在活動。唐玄奘大師經八百里流沙的艱辛旅途,若無此活動,東土怎會有佛經?
◎「動」是人生的意義,「動」是我們的生命力,因有動才能向前、才能活躍、才能學習、才有參與。若不能動,
即表示有麻煩。人只要有力量可以活動,為什麼一定要休息偷懶?想休息,將來在棺材內,就可以永久的休息。
◎一個人要能動也要能靜,能動靜一如,才是最高境界。一天中,至少要求自己有五分鐘屬於「靜」的時間,閉目
禪坐將心靜下來。在修福之餘也不忘修慧,能福慧雙修者,將來成就必定更大。
◎在佛門想做好一件事不外發心,發心要做好家務,家務必定會整潔有序;發心教育子女,子女必定會懂事乖巧;
發心要好好工作,工作必定會有好表現。人只要發心,凡事都會很圓滿。
◎「泰山不辭土壤,故能成其高;大海不擇細流,而能成其大」。六根因為能各司其職,所以能看、能說、能聽,
世間上所有一切,彼此都不會互相妨礙的。學佛不可以嫌這嫌那的,不要輕易捨棄一法,人要能集合萬千的善
法,才能成就其功勳事業。
◎在參與活動中,可以學習到很多做人的方法、處事的技巧,及達到聯誼的目的。但活動的內容要用心構思,如
要有學習性、有新知性、有未來性,讓參與的人有所得,自然就會有人參加,只要有佛法的地方,自然就會有
人聚集。
◎「未成佛道先結人緣」,信眾到處做義工,到處去幫忙,只要有意義,只要是為大眾,也算是一種修行。從服務
中散播歡喜給人,更是一種功德,能東奔西跑的忙起來,是結人緣最便捷的方法。
◎「給」是表示富有,「接受」是表示貧窮,有好話給人聽,有好臉色給人看,有好的心意給人領受,這些都比
金錢可貴,能布施好音聲、好臉色、好態度給人,比什麼都富貴。
◎俗云︰「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。」可見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占有多大的分量。加入佛光會可以結識很
多新朋友,人家和我們結緣,我們同樣的也可以和別人結緣,佛光會在全世界各大都會都有協會或分會,今日
加入佛光會可與全世界連線,認識全世界的朋友,所到之處就不怕沒有朋友可以協助我們了。
◎佛法提倡隨喜隨緣、隨遇而安、隨喜而作、隨心自在、隨緣生活。學佛非速食,也沒有特效藥,一個人要完成
大學學業,至少需經過十六年的功夫,何況是學佛。只要功夫深,鐵杵一樣能磨成鏽花針,「學佛」要老實修
行按部就班。功夫不夠,自然不會深入。
十月 十二日 星期六
國際佛光會彰化、南投等中部地區各分會,今舉辦聯合大會師,齊集回佛光山。面對這二千多名會員,特和大家談及目前社會的一些宗教問題。談到神界、靈界、精神世界這部分,如神通、舍利子、奇蹟、活佛、感應、開悟、輪迴、往生等,究竟是真、是假?
◎佛教講到神界、靈界、精神世界究竟是真是假,要用般若智慧才能分辨,舍利子當然有真的,但假的也很多。
◎舍利子也不一定要火化後才有。講經的人,講得舌頭可以掉下舍利子;寫經的人,寫到筆尖可以流出舍利子;
看經書,經本上也可以跳出舍利來;一盞油燈,燈花上也可以結出五彩的燈花舍利來。
◎除此之外,像六祖惠能大師、汐止的慈航法師、日本的石頭禪師,其身體都不壞,這叫肉身舍利。像印光大師
火化後,有五彩舍利;太虛大師火化後,心臟的蓮花型舍利等,這些都是假不了的。
◎神通,必須要有大慈悲、大道德、大禪定、大智慧才可以擁有,像我們一般人的神通只有給自己麻煩,沒有
幫助。
◎活佛是真?是假?釋迦牟尼佛就是活佛,活佛不是沒有,不過沒有現在這麼多,要用慧眼來分辨。佛在世時,
對神通、怪力亂神、自讚毀他說自己是活佛的大妄語是不准許的。
◎所謂開悟,是一種大徹大悟,迷妄的虛空皆粉碎,出現另一番景象。有的開悟,會情不自禁痛哭流涕,所謂千
生萬世的浪費,到今天才悟道鼻孔出氣的地方,到現在才認識娘未生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有的人開悟,則是
哈哈大笑不能制止,因找到了,得到了自性本源。
◎悟,千千萬萬都浮現在眼前,非常清楚,身體會感到很輕安;一悟後,沒有障礙,凡事皆很逍遙自在。
◎如何能悟?在念佛、參禪、止觀中都會慢慢增加。
◎天上的月亮是一個,但只要有水的地方,就會顯現,可是如果水不清淨,月亮就現不出來。鼓敲一下,就會有
回應,鐘一敲,就有回響,這就是感應。感應不是用求的,在因緣和合下,不用求也會有感應。
◎社會之所以不安定,也其來有自,因每個人都向社會要求,當然不會滿意,在不能滿足時,就開始搶、開始
偷,社會混亂現象就出現了。
◎社會這麼複雜,和海鮮店很有關係,有時一條街上,有好多間海鮮店,過去是活魚七吃,聽說現在活魚有三十
幾種吃法,到處要吃活的,導致社會怨氣太重了,自然不安寧。
◎佛教並不鼓勵人一定要吃素,但卻主張不要殺生,可以買現成的來吃,但自己不要去殺生。父母教導孩子,從
小就要養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貴,愛惜小生命小動物的習慣。
◎政治要掃黑,社會要掃黑,宗教裡面則要掃邪。有些民眾在追求精神世界不得其門時,找不到正道,就走到邪
道、外道上,這是很可惜的。這一次民政廳長講了一句很正確的話︰「臺灣宗教之所以有問題,就是因為學校
裡,沒有開宗教課程,大家不認識正式的宗教,因為不認識,社會才會弄得這麼亂。」
◎拜神、拜王爺、拜媽祖,有的是為求財富、求平安、求兒子娶好媳婦、求女兒嫁乘龍快婿、求股票要漲價,學
佛卻是自我要求,要布施、要發心、要為人服務,別人都對,只有我錯,所以佛教的發展比不過神明信仰。其
實明白說,信神只是宗教信仰上的小學,而信佛則是信仰上的大學。臺灣社會如此混亂,與社會、教育、家庭、
宗教有關,但是與佛教無關。
十月 十三日 星期日
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祝基瀅先生和夫人、副委員長明鎮華先生、洪冬桂女士、僑委會第一處處長蘇成福先生等人,今來訪,中午,特地請大家在法堂用素齋,飯後並陪同祝委員長等人參觀「佛光山三十周年文物收藏展」。
席間,和祝委員長談到目前宗教的一些亂象。事實上,宗教不需要「掃黑」,而是「掃邪」,要將正邪分清楚,不可正邪不分,今日社會邪不可怕,但處在正邪之間才可怕。
人間佛教倡導的是道德、慈悲和心靈的淨化,對每一個人的幸福快樂,多半應大眾的根機而給予不同的方便法門。人不要好奇想求神通,「神通」必須具備有大慈悲、大發心、大智慧、大般若、大自在等條件,才宜擁有,否則有神通是很苦的。
一些附佛外道的邪教很多,讓民眾黑白不明、是非不辨、正邪不分,很值得憂慮。頗贊同日前民政廳所表示的--
「宗教自由本屬憲法保障權利,但是從每年查獲多起神壇騙財騙色情況來看,我們的教育缺乏宗教課程是嚴重的缺失。不肖之徒假借宗教牟不法利益,使得民間信仰幾陷『無政府狀態』,也值得關切。」
國際佛光會二林分會會長洪進國先生,以他擅長作詩的才華,用類似《傳燈》的方式,寫了一百五十首關於我從小到現在弘法的過程,集錄成《聖僧緣詩佰伍首》,免費和大家結緣,其用心可見,特抄錄其中數首,如--
「佛力無邊度有緣,光明永耀九重天;
山今喜逢卅秋慶,攝盡生靈億萬千。」
「開山大師仰星雲,宏願慈深第一尊;
度眾隨機宣妙法,人間淨土史揚勳。」
「千金一諾上棲霞,沙門原來是吾家;
從此因緣殊勝定,晨鐘暮鼓伴袈裟。」
「赤足單衣一缽僧,登山涉水尋居行;
基隆臺北寺中乞,一句言穿斷首情。」
「弘法利生本職宗,奈何因緣未熟紅;
雷音寺內待機應,日夜勤修六和敬。」
「常見黃昏微光斗,青年誠繞一僧堂;
高歌妙律梵音唱,雲集聞聽老少童。」
「著作佛陀弟子傳,時空攝盡緣生穿;
神奇妙筆十天竣,意契華藏九界觀。」
「六度萬行菩薩心,隨緣不變善施臨;
人間淨土無塵處,世海澄清越苦沉。」
「文教為宗啟道堅,佛門性德永長延;
無心插柳論功過,信眾僧尼遍滿天。」
「星音妙語破無明,雲海仰皈斷死生;
大覺慈深惠法界,師今彌陀佛來登。」
十月 十四日 星期一
朝山會館館長覺安近日將調往洛杉磯西來寺,今特撥空集合會館全體工作人員,為新任館長吳秀月小姐舉行布達。
朝山會館在佛光山初創時期,是對外的貴賓館、信眾來往的外交部,更是佛光山的大門,地理位置是全佛光山的黃金地段。三十年來,朝山會館為佛光山立下汗馬功勞,這都因為會館的背後,有大家全心在奉獻,為來往的信眾遊客提供吃、住外,還把「歡喜」讓每一個人帶回去。就因為會館的大眾有此服務精神,所以從四面八方來的信眾一天比一天多。
本具「青春氣息」的朝山會館,三十年來,在時間的變遷下,雖已跟不上時代,但卻為佛光山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服務典範。
館長覺安將派往西來寺,新任館長由在會館服務有十一年歷史的吳秀月小姐擔任。吳小姐十一年來,在會館默默付出的恆常心、忠誠、負責、耐煩及柔和個性,深獲大家的肯定。
新人有新血,我希望今後朝山會館要能做到下列幾點--
1.讓每個到會館來的人,不僅吃到我們的素菜,還能吃到我們的心意,能如此,就算是菜根香也會津津有味。如何將心的味道給人欣賞?表達「心的味道」其方法不外,真誠、用心、莊重、誠懇、禮貌,能做到如此,就算舉止動作笨拙,也不會有人責怪,因能將心意表達出來,就是好的、美的、善的。也就是說,將心意煮在菜裡︰揀菜用心、煮菜用心、端菜用心,每一道菜,每一個動作都有我們的心,如同電視廣告上的「愛之味」--將心中供養「愛」人的味道,在菜裡表達出來。
2.不管走在會館的任何角落,聽到的音聲都是讚美的話、鼓勵的話、歡迎的話;隨時等待替人服務、引導,從大家接待的行序中,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,不僅享受語言的芬芳,也能感到受尊重的禮遇。
3.對每一位到會館來的信眾,其要求、希望都要點頭說「OK」,凡事皆「是」、皆「好」;回答要「是」、要「可」、要接受。不可以回答「不是」、「不行」或拒絕,一個能幹的服務人員對別人的要求都是「OK」,而非「NO」。要有「服務為天賦」的認知。
凡事講「OK」者,必是發心的人、有人緣的人、能幹的人、勤勞的人;反之,只會講「NO」老是拒絕人者,必是懶惰者、懈怠者、敷衍了事者,希望今後朝山會館對人來客往的要求,都能滿足大家的需求。因服務就是要給人歡喜,要廣結善緣的。總之,多點頭、多OK、多說好,就不會錯。
4.對信眾的投訴,要耐煩的聽,尤其是批評的話。因講話是藝術,聽話更是一種藝術。一個會講話的人,也要會不講話,更要會聽話。會聽話的耳朵,是能將不好的聽成好的,好的聽成真善美。把聽話當成是修行,並要懂得從不同人物背景中去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。一個「會」聽話的人,可以聽出很多好因、好緣、好事。
5.眼睛看到每一個到會館來的人,都是「自己」--都是我們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、親朋好友或是多年知己。俗話說「百年修得同船渡」,跟我們沒有緣的人是不會碰在一起,跟我們不親的人是不會來的,所以會看人的眼睛,是要將知心看出來,將歡喜看出來。會修行的人,會將眼睛修得如觀世音菩薩的「慈眼」視眾生,而非「勢力眼」或「狗眼」看人低。生活在人世間,看上看下皆不宜,只有看人,才能將「自己」看出來。
6.要將服務信眾的這一雙手,修成佛手,帶著恭敬的心端菜、倒茶、洗碗筷,這種服務心態就是佛法,由我們的雙手將歡喜、祝福和關懷傳達給每一位來訪的客人。若能如此,朝山會館必定是個佛國淨土!
十月 十五日 星期二
針對目前社會亂象,在一片掃邪聲中,中午接受警廣交通網花蓮臺「東海岸」節目主持人林秀霞小姐的電話訪問,並開放叩應(call in)電話,在節目中,隨時回答聽眾們撥電話到節目中所提的問題,前後約一個小時,內容有--
關於「宋七力事件」都是因一些民眾對宗教的不了解,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沒有透過智慧的認識,就去參加活動,所以就易為邪教所控制。
其實真正的信仰並不是神通、靈異、希求,這些現象容易被邪言所控制。信仰最主要目的是發揚自己的慈悲、道德,從心靈淨化中產生智慧、正見。
一個人的錢財、富貴、幸福、平安,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也不是從地上生出來的,更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都是要靠自己做得正、行得正、思想純正,然後才能有幸福平安。也就是說,日常的「所得」皆是行為善惡的反應,自己要去負責。基本上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神權上,這是一種錯誤,也是最容易為人所詐騙,造成自己吃虧上當的結果。
所以我們要鼓勵民眾,從神權的信仰中走出來。要相信自己才是力量的主宰,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。更要走出迷信,在正知正見下,才能認清事實的真相。
世界本來就是一半一半的,男人一半、女人一半;好的一半、壞的也一半;白天一半、夜晚也一半;世界上並不是全部都是善的、美的、好的,還有一半是壞的、惡的、醜陋的,要把壞的一半認識清楚,自然就不會上當了。
人要觀照自己才能自在,要明心才能見性,而不是用狂熱的精神去向外求,因外在世俗都是無常變化不真實的,有些人不懂得宗教真義,以自我為出發點,藉用外力來麻醉自己,如狂喊、吼叫,這是不能得到解脫的。
真正的佛教提倡息下萬緣,從減輕妄想妄念,增加自己的道德人格、慈悲智慧。我們拜佛就是藉著佛的影響力來反觀自己,因觀照自己才能自在。
人常常為神權所控制,那是認為如果不這樣做,就會遭天打雷劈或遭遇不幸,所以就不得不依照神權的指示,看日期、看時辰、看風水、看地理,久而久之就在神權綑縛下,不得自在。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,所以佛教提倡「日日是好日,處處是好地,做人好哪裡都好,只要心安什麼都好。」
神蹟、靈異,那是一時的,因感應不是求來的,也不是永久的、更不是用來表演的,若可以表演的話,那就是魔術了。感應是一種宗教體驗,是可遇不可求的,更不可以著相,心一著相就會入迷了。
基督教也是正當宗教,有些基督徒很相信神蹟,這是個人體驗,不能說沒有,但也不是說人人都可以遇到,它是一種自己內心的自我感受。我們不一定要傳播神蹟,反而應該要傳播道德、傳播智慧、傳播信仰、傳播正知正見,傳播合理的、必然的、普遍性的、平等性的道理,讓大家共同遵守,不必只是自己看到,別人看不到,這就不合乎普遍性、平等性的原則,故我們不強調神蹟,但神蹟、感應是可以相信的。
我不太願意把自己的感應、靈異告訴別人,因為這是個人有的,別人照我這樣做不一定會有,所以我主張提倡「人間佛教」;倡導守五戒、守道德、行十善,重視忠孝仁愛,凡事以人為主,並共同遵守道德、法律,以提升做人的境界。人生而平等的境界要把它發揚光大,實踐人間佛教的人,必須要說話正正當當、做人做事也正正當當,凡事都正正當當的,才是最重要的。
希望大家回到「人」的本位來,不要讓神權拐騙了,佛也是人成的,所以要以人為本,人都做不好了,如何成神、成佛?
如何認識宗教?第一要看信仰的對象是不是真實的。第二要看其教義、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。第三要看傳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,形象好嗎?
我們買東西,都要選擇材料,講究品質,在宗教裡也有很多品質,應該為自己的信仰,小心謹慎地做一個選擇。
教派很多、山頭林立也很好,像大陸普陀山、五臺山、峨嵋山、九華山,不也是各擁山頭嗎?就像是大學有臺灣大學、師範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交通大學,讓大家有取捨的標準,所以這種教派林立的現象,皆是應眾生根器而產生的,讓信眾有更多選擇的空間。
宗教裡面的錢財,要用之十方,而不是用於個人,如果宗教的錢財用於自己或養家活口,那就錯了。宗教的錢財,應用在教育、文化、社會公益上,而且是必然應該要這樣的,否則宗教存在的價值在哪裡?
「宋七力事件」是個案,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宗教,而且他自己也沒有承認他們是宗教,不要將神格的信仰與佛教信仰給錯亂了。
宗教畢竟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,「個案」並不能代表全體,就像在大海中倒進一點髒水,就能說大海很髒嗎?其實大海還是很清淨的。社會上的亂象很多,我覺得掃黑外,宗教應該掃邪,掃邪道、邪教。因為正當宗教不興,邪信的宗教才會這麼多。
什麼樣的方法,可以讓十方大眾都能夠理解正信的宗教?應該在學校的教育中就必須安排宗教教育課程,讓大家從小就對宗教有正確的認識,可以分清楚正信與邪信。因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,除了物質的需求外,還要精神的、心靈的、超越的,需要很多的東西。在家庭、學校,父母、老師都應給孩子正當的觀念,免得長大後因沒有認識清楚宗教而亂信。
出家孝順父母是一種大孝的行為,佛陀出家後,為母到忉利天說法,為父擔棺;大孝目犍連到地獄去救母親,這都是孝道的行為表現。
在佛門中孝分三等,生養死葬是一種小的孝順;如果能夠光宗耀祖,是比較大的孝順;能讓父母了脫生死、自在逍遙,沒有煩惱,這就是大孝中的大孝。
現在有很多家庭,在家的兒女,都把父母當成足球踢得遠遠的,或當排球推到千里之外,讓別的兄弟去奉養,父母都不要了。反而很多父母都靠出家兒女在奉養,出家眾比一般子女都孝順父母。
身為宗教人士,我的理念是「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」,沒有出世的思想,不能昇華,不能超越;如果完全出世,太空華太玄妙,都不著力,能出世才能入世,能入世必須也要有出世,出世入世不要分得那麼嚴格,應該二者並重最好。
對宗教我們要有正確的理念、正確的認識,基本上宗教追求的是內心自我洗鍊,和性靈的自我提升。佛陀告訴我們修行要靠自己,不是向外求,唯有遠離向外攀取的妄想、顛倒,才能真正
如需引用文章,請註明出處。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©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: not loa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