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4 - Buddhism and Youth 《人間佛教系列4-佛教與青年》
The Power of Youth, the Heart of a Bodhisatta 青年的力,菩薩的心
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.
青年的力,菩薩的心「青年」和「菩薩」雖是兩個不同的名詞,但實際上意義是一樣的。因為所有的菩薩,都是青年;所有的青年都可以成為菩薩。譬如佛教的四大菩薩,觀音、地藏、普賢、文殊,每一位菩薩都是沒有鬍鬚的青年;釋迦牟尼佛經過出家、六年苦行,三十一歲證悟,成就正等正覺;唐朝玄奘大師,二十六歲時孤身跋涉,越過沙漠,到達印度求取佛教經典,沿途還記錄整理著作《大唐西域記》萬餘言,至今仍是研究絲路、西域及當時歷史、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,那也是正值青年的黃金時代。
世間各種人都想表現他的力量。例如,年幼的小孩,以哭鬧發洩情緒,表現他的力量;婦女以容貌、撒嬌來表現她的力量;男人或以權勢,或以地位,或以財富為力量;修行人則以道德、忍耐、慈悲來表現他的力量。
青年人也有他的力量。《佛光菜根譚》裡有一句話:「春天不是季節,而是內心;生命不是軀體,而是心性;老人不是年齡,而是心境;人生不是歲月,而是永恆。」
青年也不是以年齡來論,有的人儘管年齡已經不再是二、三十歲,可是他們內心的奉獻熱忱,比起青年更加熱烈,可見得不管年紀有多大,只要你有菩薩心、有創造力,你就是青年;只要大家肯學習菩薩道,都可以成為青年,更何況古人也說: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。」
既是青年,我認為青年人應該要具備四種力量和四種心:
一、青年應該具備的四種力量
(一)青年要有承擔的力量
在世間上做人,將來能不能成功,就看有沒有承擔力。有一次,文化復興總會祕書長黃石城先生,陪同李登輝總統到佛光山,席間相談,談到有關「青年人的承擔」問題。我建議讓現在的青年,年齡到達二十歲的時候,舉行一個弱冠典禮,表示成年了,應具備承擔力。
當中有人表示:「過去政府、民間都曾舉辦過青年的弱冠典禮,但只是贈送紀念品、獎牌之類的東西,是否能有更具意義的形式或作法?」
我說可以舉辦青年朋友的講演比賽,讓他們宣說自己的理想抱負。從這當中,選拔優秀的模範青年。甚至,讓他們經常在佛菩薩、師長、父母、同學面前宣誓:「我要孝順父母;我要尊敬師長;我要尊重朋友;我要廣結善緣;我要敬愛父母。我現在是成人了,我要承擔許多責任。」必定能增長他們自己內心的力量。因此,青年的力量,第一要先訓練自己有承擔力。
有人問趙州禪師:「禪師!你百年之後要往生到哪一個地方?」若是一般人,大多是回答希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但趙州禪師卻說:「我百年之後會到地獄裡去。」
信徒說:「你這麼有修行、有道德的人,怎麼會到地獄裡去呢?」
趙州禪師說:「假如我不到地獄裡面去,將來誰去救你呢?」
當然這是趙州禪師的幽默話,但是從這裡可以看出,趙州禪師是位肯承擔的人。
好比過去的台灣,有人想要求個一官半職,總會想到北部,而不願留在東部、南部,因為它的各種條件都不及北部好,因此造成這些地方的建設、未來的前途,沒有人肯承擔。雖然如此,仍然有許多人願意留在這許多地方發心奉獻。所以,不論在什麼地方,只要肯承擔、有力量,做什麼事都會有成就。
信徒問趙州禪師:「請問禪師,我們要怎樣參禪,才能悟道啊?」趙州禪師很幽默地站起來說:「這個問題,我沒有時間回答你,我現在要去小便了。」他起身走了幾步路,停下來回頭對這位信徒說:「你看,像小便這樣的小事,都要我自己去。」意思是要怎樣開悟,我怎麼能幫你的忙呢?
很多問題無法交給別人來替你解決,必須要由自己來擔當。禪宗常說「丈夫自有衝天志,不向如來行處行。」
凡事要有「捨我其誰」的擔當。譬如做一個家庭的媳婦,要有「這個家庭有成就,非靠我不可」的擔當;做一個兒子,要有「這個家庭的光宗耀祖,非靠我不可」的擔當;每一個地方的建設,要有「非有我一份力量不可」的想法。社會上的人能有這樣的承擔力,社會必定能祥和。
白雲首端禪師在方會老禪師那裡參禪修道,久久不能開悟,方會老禪師很掛念,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他,就問:「你的師父當初是怎麼開悟的,你知道嗎?」白雲首端答道:「我的老師當初開悟的時候,是為了過橋,不小心摔跤跌倒而悟道的。」何以知道呢?「我的老師悟道以後作了一首偈語:『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,而今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』」
方會和尚聽完這首偈語之後,不但沒有給予意見,還用不好聽的聲音,「哼!哼!哈!哈!」就走了。
白雲首端內心忐忑,惶恐不安:「我哪裡說錯了嗎?老師為什麼這樣笑我呢?」成天飯也吃不好,覺也睡不下。幾天之後,實在忍不住了,鼓起勇氣找方會禪師請問:「老師!那天我和您說了家師的際遇後,你為什麼要用那樣的笑聲呢?」方會禪師就說了:「你這個人實在沒有用,這麼沒有承擔力!你看!我們廟前的廣場上,那些玩猴兒把戲的小丑們,那樣賣力的表演,不就是要博得觀眾的哈哈大笑嗎?而你呢?我才笑幾聲,你就覺睡不好,飯吃不好,好可憐!一點承擔力都沒有,怎麼開悟呢?」
希望各位今後不論做什麼事,不要怨怪別人。要自我檢討,我努力不夠嗎?我慈悲不夠嗎?我智慧不夠嗎?一切自我承擔,就是菩薩青年的力量。
(二)青年要有辨別的力量
現今社會許多人的價值觀,正如胡適之先生所講的「差不多先生」,什麼事情都是馬馬虎虎、差不多、得過且過、都可以,這是因為社會大眾缺少辨別的力量。如果青年不具備是非觀念、輕重權衡的辨別力量,那麼將永遠遊走於正邪之間而不自知。
舉例說,佛光山在台中東海大學旁新設立了一座道場,裝潢公司送來幾張吃飯的桌子。這桌子的材料很普通,價錢也便宜,只是做裝潢的人善於包裝,他用金紙鑲嵌在每張桌子的桌緣,看起來身價就不同了。有少部分的信徒見到,不明所以的就批評說:「一個寺廟道場,幹嘛用這麼好的桌子?真是奢侈浪費!」
寺院裡的法師也說:「對啊!我們是道場,使用的物品簡單就好,何必用這種桌子呢?」
我就回答他:「這桌子不是給你用的。你要知道,這桌子若不把它做得很好,許多有身分地位的人,不會走到這裡做我們的客人,更不會成為佛教的信徒。所以要把佛教的水準提高,把道場設備做好,那些人才可能駕臨。如果說,用好一點的桌子都要遭人非議,那麼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,房屋是七寶樓閣,黃金鋪地,不是更奢侈了嗎?」
當初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倡導淨土法門,說明淨土多麼莊嚴、多麼美妙,引導大家要求生淨土。一個道場的設備若不好一點,怎麼能顯出佛教的淨土之美呢?說話似是而非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遊走於正邪之間,這是不如法的。
在佛教常常有這樣的情況,一作法會活動,就會有人站在門口托缽化緣。有的信徒會去布施,也有人堅持不去布施,因為可能這些人都是假和尚,但部分信徒卻說:「真施主不怕假和尚呀!」
如果不去仔細地辨別這句話,會覺得這話是對的。其實這句話是「正邪之間」。正因為有這些沒有辨別力量的信徒濫布施,所以才無法分辨所謂的「真和尚」與「假和尚」。明白說,布施的人也不是「真施主」,這叫做「糊塗施主」。我覺得學佛的人,要加強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。
又比方說,有些人到佛光山朝山會館吃飯,看到有些客人飯菜沒吃完,會館就把它丟到餿水桶裡去,於是批評:「唉!這個寺院怎麼這樣不惜福呀!這個菜明明還可以吃,卻把它丟掉了?」
各位聽到以後可能也會說:「是啊!這個菜很貴呀!吃不下就把它丟掉,實在可惜,怎麼不惜福呢?」如果這句話是一位張師姊說的,下面我就要問了:「張師姊!拜託你,請你留下來,幫我們吃吃剩菜吧!」因為你說一句話很簡單,說完就可以走了,後面卻是叫別人吃這些剩菜。再說,就算信徒來吃剩菜,回去後宣傳:「到佛光山都要吃剩菜,下次不來了。」萬一吃了過期食物而中毒,這個法律責任又是誰來承擔呢?
所以類似這種正邪之間的想法、言論,假如我們的青年沒有辨別能力,實在很危險。因此做為一個青年,我們要有辨別的能力與智慧,要能明理,權衡輕重。
甚至有人說:「心好就好了,何必再去信什麼宗教呢?」這樣的話,聽起來像是正確,但若仔細辨別,就會發覺這是不對的。信仰如交朋友、選擇終身伴侶,俗話常說「交友不慎」、「遇人不淑」,一個人交錯朋友,會毀了一生的前途;一個女人嫁錯丈夫,會失去終身的幸福。我們對於對象的選擇,怎麼能不小心謹慎?更何況信仰的對象、宗教,更應該仔細抉擇,確認正信的宗教!
一個人光是心好是不夠的,人生的煩惱從哪裡來?苦悶從哪裡來?憂愁從哪裡來?不如意從哪裡來?一切皆因不明理、沒有明辨是非的力量。信仰更要有辨別力,要知道哪個宗教比較好。如何辨別、選擇正確的宗教信仰呢?
第一、要看宗教的教主,在歷史上是不是真實有的?
第二、要看宗教的教主,是不是真有力量,可以解除我的苦難?
第三、要看宗教的教主,它的教義是不是圓滿,是不是究竟清淨?
有了辨別力,選擇信仰就不至於有錯。
有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看黃曆、問地理師。有一天,他家裡的牆忽然倒塌,壓到他的身上去了。他大呼救命,叫兒子趕快來救他。他兒子說:「爸爸,你忍耐一下,我先翻一翻黃曆,問一問看風水的地理師,看今天適不適宜動土?」
名作家三毛,經常與靈媒溝通,寧願捨棄人間的生活,到鬼域與親友作伴,甚至到最後輕生自殺,引起社會大眾紛紛討論。
人為什麼不問自己?不肯相信自己?為什麼沒有辨別是非正邪的力量呢?希望佛教青年們,每一個人都要增加自己的辨別力。
(三)青年要有自制的力量
我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跟我說:「啊!我實在無法控制自己」、「我不能忍耐」、「我是很衝動的,我自己沒辦法」……自己對自己都沒有辦法,誰能對你有辦法呢?
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約束自己的力量,那麼處在這個五欲六塵、名利紛雜的世間裡,實在很苦惱。尤其苦難來時不能忍耐;情愛之前無法節制;金錢名利誘惑之下,出賣自己;在權力威武的迫害下,甘受軀役。這些都是須要自制的力量,才能排除的。
信仰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宗教情操與自我的自制力。比方說信仰佛教,異教徒來跟你說:「你不要信佛教,你來信我的宗教,我每個月給你二十萬。」這個時候,你是否會為他的金錢所收買?愛情也可以收買我們,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,不管男女老少,往往在別人的盛情之下,情不自禁。
又如在權力威脅之下,刀、槍抵住我們,你敢反抗嗎?世間上任何一件事、一句話、一個人,都可能動搖我們。要你歡喜,便稱讚你幾句話;要你生氣,就說你幾句壞話。你的歡喜與不歡喜,都可以隨時讓他人操縱、左右。所以,人實在是很脆弱的。
有一個老禪師在打坐,魔鬼想要來破壞他,老禪師如如不動,絲毫不受影響。魔鬼搖身一變,沒有眼睛,老禪師一點都不害怕,反而坦然的說:「這是什麼東西啊!怎麼沒有眼睛呢?沒有眼睛也好,就不會去亂看壞的事情。」
魔鬼一看嚇不走老禪師,又再變,沒有了嘴巴。老禪師一看:「哎喲!這是什麼東西?怎麼沒有嘴呢?沒有嘴也好,就不會說是非,不會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。」
魔鬼又再變,手也沒有了,披頭散髮,形相醜惡。老禪師還是神閒氣定的說:「哎呀!這什麼東西,又沒有手了。沒有手也好,以後就不會打牌、不會竊盜,也不會隨便打人,做壞事了。」
老禪師見怪不怪,處變不驚,終於讓魔鬼不寒而慄,落荒而逃。就是因為有這種不受外境動搖的自制力,生活才能安然自在。
(四)青年要有鼓勵的力量
做人要有鼓勵、帶動的力量。好比一個家庭裡,如果有人鼓勵、帶動,就能增加許多歡樂融洽的氣氛。
有一個人每天煩惱不已,他到寺廟裡找法師,請問如何消除心中的煩惱。法師送給他四個錦囊,並吩咐說:「這四個錦囊不可一次打開,必須在不同時間打開來看。」
到了第二天清晨,這個煩惱人打開第一個錦囊,上面寫了四個字:「到山上去」。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到山上去,不過一到了山上,空氣清新,鳥語花香,使他感到神清氣爽,精神舒暢無比。
回家之後,又打開第二個錦囊,上面寫道「你要歡喜微笑」。他就趕緊放鬆面容,調整心情,讚美太太、鼓勵兒子,散播歡喜、散播微笑。家人因為他的心情,也跟著歡喜起來。
到了公司上班時又打開第三個錦囊,上面寫著「誠心讚美人」。他就對科長說,你工作做得很好;對課長說,你最近很有成績。所有公司裡的職員聽到主管這樣的讚美,心裡非常高興,工作就更加賣力。
傍晚下班時,他打開第四個錦囊,上面寫著「到海邊去,請在沙灘上寫兩個字『煩惱』」。他就在沙灘上寫上「煩惱」二字,才剛寫好,潮水一陣沖上來,很快的就把「煩惱」沖走了。
當下他體悟到,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而是自己找來的。解鈴還須繫鈴人,要消除煩惱,還是得從自己做起。所以,給人歡喜、給人讚美、給人快樂、給人鼓勵,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。
像現在的社會之所以有許多怨偶產生,都是因為夫妻間彼此不善於讚美,缺乏相互鼓勵。例如太太見到先生回來就發脾氣:「嫁給你這個窮鬼有什麼用,嫁給你真是倒霉,想要什麼都沒有。」先生聽到太太這樣的話,真是無比失望,家庭的嫌隙、裂痕慢慢就越來越大。
其實,不管是結婚幾十年的老夫妻,或是新婚的年輕夫妻,彼此相互鼓勵、讚美是很重要的。
做先生的要多一點讚美給太太,例如:「今天這個花插的好美麗喔」、「菜煮的真好吃」、「家裡真是整齊乾淨」、「這件衣服好漂亮」、「今天的髮型好美」、「今天你的笑容真好看」……先生的一點讚美,必定能增添家庭幸福美滿。而太太對先生更要讚美和關懷,比如:「你很能幹」、「你真有智慧」、「這件事虧得你才做得成」……這些話不管是真、是假都很有用,鼓勵的力量是很大的。
佛教青年要學習諸佛菩薩稱讚的力量,像稱念觀音菩薩,菩薩就會尋聲救苦;稱念普賢菩薩的十大願,菩薩就會給你滿足;稱念文殊師利菩薩,菩薩就會賜給你智慧;地藏菩薩說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帶給地獄眾生多少的希望與鼓勵。可見得,要成為一個菩薩,要具備多少承擔、辨別、自制、鼓舞的力量,甚至還要有發心的力量、忍耐的力量……。
許多公職人員退休之後,漸漸失去力量;很多運動員從運動場上退休後,失去動力,因為他們年輕時所發揮的是肉體上的力量,為事業打拼,卻沒有培養精神慧命上的力量,所以退休之後無所事事,漸漸的就感到衰老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因此佛教青年從年輕的時候就應儲備良好的精神力量。
精神道德力的基礎,在於因地的發心。有了青年的力,接下來就要有深遠的菩薩心,才能使力量穩固,永不退墮。怎樣發菩薩的心呢?
二、青年要如何發菩薩心
(一)要有大願心
一般人求佛拜佛,都是希望佛祖賜給我福報、家庭幸福、生活美滿、事業順利、聰明智慧等,大多都是為自己或家人親眷求,很少為法界一切眾生求。我們學佛應該要發大願心,為法界一切眾生求安樂。
有一次黃檗禪師遊天台山時,遇到一個舉止奇怪的同參,兩人談笑,一如故人。當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面時,正好溪水暴漲,那位同參叫黃檗一起渡河,黃檗便說道:「老兄,溪水這麼深,能度過去嗎?」
那個同參便提高褲腳過河,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樣自然,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:「來呀!來呀!」
黃檗便叫道:「嘿!你這小乘自了漢,如果我早知你如此(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)便把你的腳跟砍斷。」
那位同參被他的罵聲所感動,歎道:「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,實在說,我不如你啊!」
這意思是說,我們要有「自己未度,先能度人」的願力,才是真正菩薩發心。我們不要以為法界眾生不是我,其實我與法界眾生是一體的。假使我的資生日用都很富足,而我生活周遭的人,生活卻苦惱貧窮,我每天見到了,是不是心中也會感到苦惱不堪呢?反之,假如我發願給人歡喜,給人信心,週遭的人,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給人的歡喜,給人的信心、熱力。所以要有大願心,願普天之下的人都能享有幸福安樂。
甚至發願捨己為人,發願化身一棵樹,給眾生庇蔭;發願造一座橋,給大家行走;發願常轉法輪,度化眾生改邪歸正;發願使家庭和諧,妻賢子孝,兄友弟恭;發願好好教育子女,使其成為國家棟樑、社會中堅;發心每天讀多少經、念多少佛、說多少好話、多少笑容。這都是一種願力的實踐。
(二)要有清淨心
一般人的心給成見框住了,所以對什麼事情,總是帶著有色的眼光看待,這樣怎麼能清淨呢?有的人雜念妄想很多,如女詞人李清照所形容:「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」,這麼無常的心念,又怎能安寧、安住呢?
所以不被貪、瞋、愚痴染污的心就是清淨心;清淨心就是無住、無念、無執著的心。清淨心如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如「竹影掃階塵不動,月穿寒潭水無痕。」
(三)要有慈悲心
慈悲心是一種無分別、無對待的平等心;慈悲心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,不必向外求,只要把心靜下來,馬上就可以體證。從真如自性顯現出來的慈悲心,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門頭生起作用,看人都是慈悲的眼光;聽到的都是慈悲的聲音;說的都是慈悲的語言;慈悲的手為人服務做事;慈悲的心為人祝福回向。
(四)要有般若心
般若是什麼?就是智慧。開發智慧,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認知。人要明理,不明理則會執著、愚痴,胡作非為。所以有人說:「寧與君子理論,莫與小人計較;寧與智者爭論,不與愚者論道。」能夠了解萬物皆因緣法存在,體悟眾生與我同體共生的道理,隨時懂得人我關係相互調換,才能營造美好和諧生命。因此,用般若智慧來化導愚昧無明,來淨化自己的心靈。
人無始來今,流轉輪迴於六道,身體會毀滅變壞,唯有這個般若真心是永遠存在不死的,所以般若心是大智慧、大光明。
談到「青年的力,菩薩的心」,青年的力,主要是希望青年們有承擔的力量;有辨別的力量;有鼓勵的力量;有忍耐的力量。菩薩的心,則是要我們擁有菩薩情懷,發揮大願心、清淨心、慈悲心、般若心。擁有青年的力及菩薩的心,未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。
西元一九九二年三月一日講於花蓮女中大禮堂
如需引用文章,請註明出處。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©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: not loa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