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 and Affairs 3: Activities at Places of Practice 《僧事百講3-道場行事》
Lecture 2: The Inauguration of an Abbot 第二講.住持晉山
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.
第二講.住持晉山叢林寺院,為了防備將來沒有人做住持,會事先在青年才俊裡物色有操守、有道德、有信譽的人到這個寺院做法子,為的是儲備住持人選,等於預約未來的住持。
到了這一個住持任期到了,大法子升任就叫「陞座」,或稱「晉山」。
過去叢林講求任期制度,住持和尚也有一定的服務期限,住持晉山退位、傳法傳賢,一直是叢林重要的行事與典範,其對人才的養成與流動,乃至僧團體制的健全發展,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在這個講次裡,就「住持」定義、產生過程、晉山陞座,退位後的問題作一解釋。
問(1):中國叢林寺院有「住持」之職務,究竟「住持」是什麼意思?
答:「住持」二字,最早有「久住護持佛法」的意思,在寺院位居領導的僧人,則稱維那、寺主。正式有「住持」的職務,是從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制訂叢林清規,設立住持制度後,才廣泛使用在各個叢林寺院。
過去有稱叢林的住持為「傳法」,因為,他必須要代佛宣揚佛法;或稱「傳燈」,表示住持必須有法脈的傳承。
現代「住持」就字面來說,「住」,是「常住」,「持」,是替常住執行任務的
意思,「住持」顧名思義,是為常住執行任務的人。一般叢林也有稱住持為方丈、堂頭,他是一個主管,一個第一把手、一個領導,相當於校長的一寺之長。
一個寺院的基本條件,要有佛法僧三寶,住持的主要任務,就是要住持三寶、紹隆三寶、光大佛教;還要有德、有能、有智慧、有供養心,才是一個稱職的住持。
問(2):住持既然是寺院的領導,那麼,這個領導人是如何產生的呢?
答:一個住持人才,一旦被人看重,經人推選以後,就可以從別的寺院到這家寺院來做住持。不過大多數的寺院本身就有傑出人才,由寺院自己選舉;或者由鄰近寺院的諸山長老來幫忙推選,或由該寺長老互相推舉,甚至大家都不肯做住持,就由拈鬮、抽籤來決定,總之,有各種不同的因緣。
傳統叢林住持,有以下四種產生方式:
一、法子依序:傳統十方叢林的住持,大多採用授記的方式,看到哪裡有合適的十方青年學子,就由長老授記收為法子,一次可以有好幾位法子。長老對這些法子的次序都有排定:年紀約四十歲,較資深的人選,可以作大法子;二法子大概在三十五歲左右,三法子約三十歲,四法子、五法子約二十幾歲。大法子就任以後,馬上就可以做到都監;二法子至少要做到副寺、監院;三法子、四法子年紀還小,常住為了提拔人才、教育人才,往往會安排他外出參學,等住持退位時,再將他找回來接棒。過去叢林提拔人才,其實,都是很有計劃與規劃的。
二、諸山推薦:有的寺院沒有收法子,當家也沒有足夠的德行、聲望做到住持,住持又將退位,這時就可以請諸山長老推薦。諸山長老在叢林的地位很重要,即使他和這一家叢林沒有什麼特別因緣關係,但是叢林裡有任何事發生,諸山長老可以代為決定。因為同是佛門人士,彼此息息相關,不管是找法子、找什麼人來,如果沒有糾紛,他們當然不問;有糾紛時,諸山長老都會來幫忙。
三、大眾選舉:有的寺院很民主,住持是由寺裡大眾共同推選。但是選舉人也要具備一定的資格,才能保障選任出的住持人選確實是才德兼備、能夠擔當全寺大眾的領導,一般來說,住持是由序職或監院以上的職事共同推選而出。而在寺院短期參修、領行單的人眾,由於他們不瞭解寺院的人事情形,就沒有必要參與住持選舉。
四、抽籤決定:傳統叢林講究道德,相互謙讓,當大家都互推不做住持,或者被推選的人太多,僵持不下時怎麼辦?這時候大眾就會到韋馱菩薩前抽籤決定。
問(3):住持就任,有所謂「晉山」、「陞座」的說法,兩者有什麼不同嗎?
答:一般的叢林寺院,為了防備將來沒有人做住持,會事先在青年才俊裡物色有操守、有道德、有信譽的人到這個寺院做法子,為的是儲備住持人選,有大法子、二法子、三法子,等於預約未來的住持。到了這一個住持任期到了,大法子升任就叫「陞座」,或稱「晉山」。
同樣是新住持就任,名稱上為什麼會有「晉山」、「陞座」這兩種說法呢?晉,有「進」的意思;山,指寺院。新任住持進到這個寺院來繼承法務,稱「晉山」,又叫「進院」、「進山」、「入院」。
「陞座」一詞,在古代專指尊宿大德或師家[註1]登高座說法,和「上堂」一樣,是為大眾開示、說法,因此陞座的人必定要知見廣博,能開示經教,才有資格上座說法。到了後世,才將「陞座」[註2]衍生為新住持就任的儀式。
「晉山」,主要是從外面迎請合適的人到寺院來擔任住持,這時全寺大眾要為他晉山、辦個典禮。如果是在自己的寺院,某人、某個法子升任做住持,就稱「陞座」。
問(4):住持產生的過程中,有哪些比較特殊的事例嗎?
答:我過去曾觀禮過好多任住持上下台的過程。不過當時年齡還很小,不知道他們內部的作業,只是在外面歡喜看熱鬧。為什麼呢?住持晉山,總會有豆腐齋可吃,吃的也比較豐富。此外,來的人很多,各大叢林、寺院的大和尚、大法師在這一天都會前來祝賀,所以,在這個時候可以認識很多人,增長自己的見聞。
一九三九年正月初,我剛到棲霞山,正是中日戰爭的時刻。家師是三當家,在他前面有一位老三當家,很發心的一個人,光是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殺逃亡的難民,棲霞山每天要供應二十六萬人吃稀飯,一次就要吃掉幾十擔米。那時候一擔米、一斤米很貴,他為了救這許多難民,幾乎要向人家磕頭,在那麼艱苦的期間還能這樣救苦救難,是相當不容易的。
這一位老三當家叫做寂然法師[註3],是我很欽佩的一位老人家。只是他世壽不高,還沒做到住持就過世了。擁護他的人於是向棲霞山建議,希望能讓他的一個徒弟在新的組織裡擔任四當家,但是依棲霞山的叢林規矩是不可以的。為什麼呢?做過住持、當家,他的徒弟不可以再任。再說,這個十方叢林是大公的,怎麼可以有私人的師徒關係呢?
後來南京報本庵[註4]的一位老師太,提出願意捐獻三百畝田地給寺院,但是要讓老三當家的徒弟彌光做四當家。棲霞山很窮,三百畝田地對他們來說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這樣的情形看似於法不合,實際上還是合法,因為寂然當家沒有做到住持,所以不能算是徇私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要補一個當家的名字,還是要經過這麼多的困難。
問(5):由法子產生的住持、住持候選人,他本身必須具備哪些人格、性格,或者能力之類的條件呢?
答:住持的首要條件,要有供養心。他面對那麼多的十方大眾,要讓大家在這裡住得很安心。除了供養心,要讓大眾吃得好、住得好、修行修得好,自己本身也要克勤克儉,以身作則、做大眾的模範。還要具備道德心、慈悲心、忍耐力和領導能力。對大眾,要能公平、公正、公開、正直,要有度量、能和眾、能協調諸事、承先啟後,能得到全寺大眾的尊重及信徒的護持,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此外,住持最重要的責任是領眾薰修。全寺有幾百個大眾,要能起得比他們早,睡得比他們晚,事情做得比大家多,還要有板有樣、做得讓大家歡喜,這是不容易的事情。
問(6):過去佛鑑禪師要做住持,他的老師法演曾訓勉他身為住持應有的四個原則,能否簡單為我們說明?
答:法演禪師是北宋時代的大德。要傳法給佛鑑禪師時,曾訓勉他,住持應對十方,必須注意:
一、福不可受盡,福盡則必致禍殃。
二、勢不可使盡,勢盡則定遭欺侮。
三、語言不可說盡,說盡則機不密。
四、規矩不可行盡,行盡則眾難住。[註5]
大意是提醒擔任住持的人,要能珍惜現有的福報,不可自己享受過盡、勢力不可用盡、話不要說絕,不能太感情用事,執行規矩不可太嚴苛等,以上幾點都能身體力行,那麼待人處事就可以周全、圓融。
問(7):住持是一寺的領導,他有哪些職務內容?對寺院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?
答:住持,相當於一國之元首、社會的領導。住持就是要住持三寶。他必須職掌全寺的修持、寺務、戒律清規、弘法和寺院經濟等諸事。
住持的職務有所謂的「住持日用」。如《敕修百丈清規》中,舉出住持必須要:上堂說法、晚參、小參、普說、巡寮、監督大眾等;在《禪林象器箋》裡,將住持的責任概括為說法、安眾、修造三大類。
住持必須指導全寺大眾實地修行、督導品行,要樹立寺院的道德次序、寺院名聲、行政事務、僧徒教育、安住大眾及外事弘法,乃至一個出家人到這個寺院,要為他安置,讓他有所修持、有所進步,要能提昇寺院的僧伽素質,能夠如此,才算是好住持。
問(8):在這麼多叢林、名山道場之中,各個住持的行事風格都不一樣,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些可以垂範後人的事蹟?
答:做住持不需要太能幹,也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,而是要讓所有的職事都能有所發揮,最重要的是有包容心。
過去佛鑑禪師做住持時,有一次因為身體有恙,不能吃油,和大眾過堂時,侍者就替他準備一個小杯子,裡面放了沒有油的鹹菜。年輕的糾察師看了不以為然,於是在齋堂裡當眾說:「大和尚,你如此行為,如何後範大眾啊?」
「如何後範大眾?」這一句話讓大和尚很難堪。不過佛鑑禪師很有修養,他不開口,也不講話,等到唱完〈結齋偈〉要走出齋堂門口,他就把茶杯交給糾察師,說:「這個請你帶回去檢查一下。」糾察師一看,裡面只是幾條鹹菜。後來這位年輕的糾察師覺得太粗魯、不當,對不起住持,於是穿袍搭衣,到方丈室向大和尚懺悔。佛鑑禪師一點都不以為意,說:「你應該要這樣執行清規。不過,我也是不得已啊!年輕人以後做事,對於老中青都要關照,大家彼此慎重慎重。」
有關住持的這一類事例很多,都可以提供我們作為行事上的警惕。在叢林裡,住持話不宜太多,意見也不宜太多,不可光是語言上的譁然,因為寺院必定是大家的,什麼事都是要在無聲無息中慢慢的進步。
問(9):住持既然負有這麼大的責任,處處都要成為典範,常住對住持是否有不同於一般人的待遇,或在穿著上有什麼不同嗎?
答:在平日的穿著上,住持和大家都是一樣的。如果有不一樣,就是他穿的大紅祖衣顏色不同。其實,出家人本來就是三衣一缽,五衣、七衣、二十五條衣,我們也可以穿大紅祖衣,只是一般人沒有到達那個地位,德行還不足以披搭這件大禮服,因此不會去使用它,這是大和尚特有的服飾,只有他有資格穿。
在寒冷的地方,住持大和尚和大家一樣,都是一樣的鞋襪、帽子,甚至穿的料子、布料,也不能特別好、特別華麗,在這方面,一般年老的住持尤其不會走樣。
問(10):住持上台後,要到什麼時候才下台?是誰讓他下台或者自己辭職?住持有一定的任期嗎?
答:過去叢林經常更換住持,住持大多採任期制,可以三年一任,任期圓滿還可以再延三年,其後必須辭去這個職務。不像現在台灣還有許多寺院的住持,終身就是做住持,沒有交棒給年輕的一代;只有等老住持圓寂後,才由另一位住持接任。
叢林中也有少部分的住持是任期未滿就提早退位,有的是年老有病,或者心力疲倦、諸緣不順等,他會知進退、提早下台,不過這種情形不多。在叢林裡,一向重視公平,不可以有特權,一個人不依時間、不依位置、不依自己的名分,就要享受特權,吃、喝、住等,這些都不會被叢林所容許的。
一個有制度、規模的叢林道場,住持的選任、就任,乃至任期多久,都有一定的規矩,不可擅自更改、越權。
問(11):住持任期圓滿以後,退位了,一定要離開這個寺院嗎?他還可以到哪裡去?
答:一個住持任期圓滿退位,不再擔任住持,稱「退居」、「退院」或「隱退」。住持年老退居,不能勝任事務時,有所謂的退居寮,或者西堂、後堂,等於靜養區、精舍、關房,他可以到那裡靜養、閉關參修,就不用再管事了。
不過,常住有重要的事情,他們還是有權發言,地位相當於總統府資政、顧問,這是常住對退居住持的肯定,同時也可藉此為後輩作經驗之傳承。
一般住持退位還很年輕,他不會閒住在寺院,通常別的寺院又會請他去做該寺的住持,有的人一生就做過好幾個寺院的住持,都是為大眾服務奉獻。
住持退位後可以再回來,但是不做住持,做退居和尚;寺院可以用另一個名義請他做首座,即大和尚下面的第一座、座元,讓他繼續帶著大眾做早課、過堂、出坡,有時候可以請他講學、為大眾開示,這也要有相當的人和才可以。
問(12):住持下台後,再到別的寺院去做住持,這樣算不算是降級了?
答:寺院有大小,然而住持都是一樣的。重要的寺院如金山、焦山、天寧,是屬於首剎、最大的叢林;從次一級的叢林到首剎的叢林做住持,可以算升級;如果住持從首級的叢林退位後,二級的叢林再請他來住持,那也很好,等於二級的寺院要增光。二級寺院能把首級寺院的住持請來,這個住持也不會降級,仍然是很歡喜,因為再怎麼說,總是有個服務的地方。
有為的出家人,他不會計較前後、大小,只想著要如何安眾,「叢林以無事為興隆」,能夠讓寺院的大眾和諧無諍,才是最重要的。
問(13):現在一些高階公務員如校長之類的職務,其任用年齡有一定的規矩。寺院選任住持時,也有這樣的限制嗎?
答:住持就任的年齡,雖然沒有明文限制,但是一般到六、七十歲,也沒有必要再做住持,通常就讓年輕人去學習承擔。有的住持人選太年輕,常住來不及訓練,人才又不容易培養,所以,就要彼此搭配,讓寺院的人事平衡。例如,有監察的長老、有指導的長老、有輔助住持,能代理住持、堪為顧問的長老等。總之,寺院對於住持選任,都有種種的安排。
問(14):既然住持這麼辛苦,要為常住發心奉獻,常住對於退位、退休的住持,有什麼樣的待遇嗎?
答:應該不至於有什麼特別的優待,頂多是替他安排一個侍者。因為住持的年齡慢慢大了,他過去是住持,進進出出也不方便,於是派一個能為他服務的侍者。如果住持過去都沒有薪水,現在退位了,出門的時候,叢林還是有一些人情味,會替他買車票,或者一年為他換個被單、幫他解決一些生活上的需要等等。
問(15):住持在一個叢林裡,應該是一個非常榮耀的地位。是不是所有的出家眾努力修學,是以當上住持為他們的唯一指標呢?
答:在叢林裡,做住持是一件很榮耀、一個最崇高的地位。有的人當然希望做住持,將來光宗耀祖、出人頭地,有的人不一定這麼想。你要他做住持,他甚至退避三舍,不肯接受。佛門的人各有性格,前進的、退後的、謙虛的,種種的虛實都很難講。
有一個小廟,裡面供奉一尊佛祖很靈感,每天從各地前來求佛祖庇祐的人潮絡繹不絕。寺廟有一位工友,天天清潔打掃,照顧佛像、換水、燒香,做了十幾年。有一天,他打了一個妄想:「唉!這個佛祖,天天坐在那裡不做事,就有那麼多人來供養他,向他禮拜、尊敬他,而我每天忙得要死,掃地、插花、換水,做這許多的事情,卻從沒有人來對我好。」他動這個念頭以後,佛祖知道了,就告訴他:「喂,我們換一下好嗎?你來坐這個位置,我替你做事。」
工友驚訝問道:「可以嗎?」佛祖說:「我願意,你願意就可以。」他說:「好!
我願意。」佛祖說:「但有一個條件,我這個位置給你坐,你坐在上面,可不能動、不能講話,不能張開眼睛看,不能有表情。你能做到嗎?」工友說:「能做到。」
隔天一早,工友就坐上佛祖的位置。第一個進來拜拜的,是一位很有錢的大富翁,身邊帶了一袋的錢,看起來像是要去開會談判、付款的樣子。他拜過以後,急急忙忙就走了。接著走進來一位年輕人,一臉垂頭喪氣。為什麼呢?他做生意倒閉了,負債累累,家裡又有老父老母,實在是走投無路,眼看著就要自殺了,他也到這個寺院來拜拜。
正要拜下去的時候,忽然看到一袋錢在那裡:「哎呀,佛祖顯靈了,可憐我,竟然送給我一袋錢。」拜完後,年輕人歡天喜地拿了錢就走了。不久又進來了一個很有修養的佛教徒,他要出國辦事,特地來向佛祖告假。正在拜的時候,第一位大富翁回來了。他一看到佛教徒,就拉著他說:「你偷了我的錢,拿了我的錢袋。」佛教徒一臉茫然的說:「沒有啊?」大富翁說:「我才離開一下工夫,這個寺裡面除了你,沒有別人啊,快還我錢來!」於是兩個人吵了起來。
這個時候,台上的假佛祖終於忍耐不住,開口講話了:「我看到的,不是他偷的,是另外一個人拿走了。」大富翁一聽,趕緊去追他的錢。那一個佛教徒也去趕搭他的飛機,馬上就要出國了。
真佛祖這時候走出來,對著上面的假佛祖說:「叫你不要開口,你要開口,你知道你這一開口,下面做了多少不當的事嗎?那個有錢的大富翁,他一生都不肯布施喜捨,幫人的忙,難得有這麼一次花錢消災;而那一個窮小子,好不容易得到一筆錢解決問題,他沒有搶、也沒有偷,他應該得到的福報你不讓他得到,他現在要鬧自殺,一家就要陷入絕境。還有,那個佛教徒跟富翁彼此拉扯,你如果讓他再多拉扯一下,他趕不上飛機也很好,可是現在那一架飛機失事。你看,就是因為你,出了這許多的問題。」
所以說,佛祖不容易做。你不要看佛祖在那裡不開口,不開口自有他的道理。寺院要安全,就是人人必須守法,佛祖都不需要開口;可以少說話、不開口,也是住持領導的工夫之一。
問(16):寺院要具備什麼條件,才可以有一個住持的名義?
答:這個寺院要可以掛單接眾,即能接受外來的人安單、參學;要有早晚殿堂課誦、五堂功課正常,住持要有能力領導大家,本身要有修行、能夠指導大家用功,才符合資格。寺院大小倒是其次,能讓大眾用功辦道、安住身心才是最重要的。
問(17):如果師父當住持,這個住持的位置可以傳給徒弟、徒孫嗎?
答:有一種情況,住持可以傳位給徒弟、徒孫,那個寺廟必然是「子孫叢林」,因為,叢林是自己建的,他有他的法系、法統,相當於皇帝傳位給太子,這樣的叢林就等於「家天下」。
另一種「十方叢林」,屬於「公天下」的叢林,必須是十方的、外縣市或外寺院的人,才可以在這裡做住持,他與原來的住持沒有法系關係,是經由民主、民權的推舉,或由諸山長老推薦,經由大眾表決或其他種種因緣而產生。總之,十方叢林的住持,不可以傳位給徒弟或徒孫,必須要外來的人才可以擔任住持。
問(18):住持要傳位給受法的法子,這些法徒就是一定的繼承人嗎?
答:假如這一代住持收了大法子、二法子、三法子等三個法子,大法子已經做住持了,他可以再收下面的一代,也有大法子、二法子、三法子;不過收得太多了,就會有紛爭。所以,大概是兩、三人,或者三、四個人就夠了,總之還是要儲備人選。
如果這個寺院的住持是三年一任,三、四個人也有十年,這段期間就培養了許多人才,人才不斷地成長,所以,不必掛念二十年、三十年後的人選,之後,自有未來的人事安排。因此,以受法人數來說,有兩、三個法子會比較理想。
問(19):傳法的法子有好幾位,當這些法子要繼任住持時,有一定的順位嗎?
答:法子的繼任是有順位的。大法子做住持,退位了就換二法子。二法子覺得今後還要有繼承,於是又收了第三代的大法子、二法子、三法子,然後交給自己的法弟。他上台了也不怕,後面已經有幾個後輩年輕人在那裡磨練、辦事,他們都很熱心,因為這些法子將來要做住持,要做好眾人的榜樣、要正派,凡事必須積極參與。否則一個住持不正派,沒有按照制度、規矩來行事,上不了台,大眾也不會擁護你。叢林住持的交替,都是有板有眼的。
問(20):叢林的單位這麼多,每一個單位都有一些主管,住持對這些單位的事務,要如何管理呢?
答:住持應該無為而治,讓各單位自己管理運作。禪堂,由禪堂的管理;佛學院,由佛學院管理;庫房由庫房的副寺管理;客堂由知客管理,他們都已經在管理人了,還不能管這個團體的事嗎?
不過,住持總要尊重常住的政策政令,有時給大家一些鼓勵,要有一個中心、有統一的思想,偶爾把單位主管集中一起開會,宣告常住的理念、未來發展,甚至要和大家諮商會談,這麼一來,必能增進上下的和諧。
問(21):一個住持要就任了,不管晉山、陞座,對叢林一年的行事來說,算是大事還是一般的事情?
答:住持晉山、陞座是很平常的事情,不是大事,也不是小事。等於一個民主國家,如美國,新總統要就任,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。同樣,一個叢林的住持要就任,上台下台,原有的制度、規矩都是一樣的。一個新住持就任,就如「改朝換代」,換主席了。所以,對一般叢林眾來說,什麼人上台、下台,對他的影響不大,他還是照樣修行、辦道,對個人來說不是太重要,但也不是完全的不重要。
問(22):住持晉山、陞座,有沒有就任要宣誓,或有些典禮儀式?
答:有些寺院的新住持就任,為了昭告信徒,或者隨順這一位住持的性格,希望能辦得熱鬧、隆重一些,需要邀請多少的諸山長老來參加宴會、多少信徒來為他祝賀,因此會盛大舉行一番。
一般來說,舉行晉山陞座典禮的目的就是一個,等於新住持陞座說法,要昭告大家:「我陞座、上台了,以後要怎麼做,蕭規曹隨;我今後有哪些要改進的地方,要讓大家知道。」接下來禮謝十方,然後到各寮口巡寮,或大眾來為他道賀。
不過,現在叢林的住持陞座,增加不少繁文縟節,要拜祖、禮塔,或到哪裡稟告、送座、送位……,過程太過於繁複;甚至時間花費太多,從早上一直到中午,就是為了這一個住持換個位置而忙,我認為還是簡單為宜。
問(23):寺院的新住持就任,要送座、送位,是由誰來替他做呢?
答:住持的送座、送位,應該由寺院的長老來研商,決定要怎麼做。不過長老們大都是無為而治,會放手讓新任住持去籌劃、進行。只要事先呈報長老,就可以盛大、擴大地做,說起來還是長老同意的。實際上,不管誰同意、不同意,現在要做什麼事都是以簡單為要。
問(24):身為一個現代住持,他要就任了,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觀念、心態?
答:現代的住持要就任了,首先要注意安眾,讓寺院的大眾能夠安心辦道、安住身心,以在這個寺院修行為榮。再者,要為寺院謀求發展,寺院古老舊了,住持要留心規劃、安排修繕,但寺院也不能經常動工程、營繕修復,凡事都要有一個完成的期限。
此外,要加強寺院的教育、弘法,要提昇僧伽素質,加強對信徒的教育,讓寺院道場對社會有貢獻,對於社會上苦難的人,多少能有一些幫忙。雖然佛教不是只有行布施、慈善救濟的工作,不過,以慈悲為本,能做一些慈悲的事業,也是善盡佛教的本分。
身為一個現代的住持,要能處處用心,讓寺院有發展、有貢獻,必能帶動寺院走向興盛昌隆。
【註釋】
1.師家:有德學的禪師,可擔任修行僧的指導者;一般為坐禪之師。經過其師的印可,始成為師家。
2.陞座:禪林用語,即陞高座之意,係指師家登高座說法。
3.寂然法師:江蘇東台人。據棲霞寺藏之《寂然上人碑》載:「民國二十六年七月蘆溝事起,烽火彌漫,旋及滬京,載道流亡,慘不忍睹。上人用大本、志開兩法師之建議與襄助,設佛教難民收容所於本寺。老弱婦孺獲救者二萬三千餘人,日供兩餐,時逾四月。事變之後……,上人留守棲霞,苦極艱深,困行忍邁……,處之怡然。」這一段事蹟,後由棲霞寺監院傳真法師編劇成《棲霞寺一九三七》影片,二○○五年於南京首映。
4.報本庵:位於南京曲塘鎮,始建於一九七九年,後易名「報本寺」,或「經香閣」。民國時期,名畫家證道、勤參和尚及曾任棲霞佛學院院長、江蘇佛教協會會長及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之雪煩法師皆曾住持報本寺。一九九四年遷址重建。法演禪師的這一段訓勉詞,多為後世禪林所沿用,可參見《禪苑蒙求瑤林》、《佛祖綱目》、《宗統編年》、《羅湖野錄》。
如需引用文章,請註明出處。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©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: not loaded